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重庆小伙辞年薪万工作赴非洲建学校


  黎海森(站立者右一)在肯尼亚汉卡教育中心与学生们在一起。学校墙上写满了捐款建校者的名字和金额。受访者供图
  黎海森(站立者右一)在肯尼亚汉卡教育中心与学生们在一起。
  原标题:他辞职去做义工旅行为非洲贫民筹款建校
  前几天,远在江苏的陆先生给重庆晨报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打来电话,想要通过我们寻找到重庆小伙黎海森。其实,陆先生与黎海森并不相识,只是1月10日央视一套《青年中国说》里的匆匆一瞥,让他对这个来自重庆的小伙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希望和他一起做公益。
  经过一番辗转,我们终于联系上了黎海森。这个曾在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做项目管理的年轻人,在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时候选择了辞职,开始了义工旅行。
  一番自审
  他辞去高薪工作去旅行
  黎海森,重庆璧山人,1987年出生于璧城街道一个贫寒的家庭。昨天,重庆晨报记者联系上他时,他正在大理。"上了节目后,有很多声音。我想趁这个空隙静下来,学习提升,然后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几年前,黎海森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被颁发全额奖学金,毕业后在星展银行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年薪30万。
  "我记得当时领到第一份工资,马上就去买苹果电脑、iPad、手机,然后去星巴克摆上一桌,非常得意。同时,我还忙着创业,跟伙伴们喊话,要早日融资和上市。"
  然而,奢华的物质享受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反而感觉有点迷失。经历一番自我质疑之后,黎海森果断辞去工作,2013年6月,黎海森开始了义工旅行。他曾穿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苏丹、肯尼亚等许多国家,他也曾在印度陪伴临终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一次家访
  他决定帮贫民窟建学校
  行至埃及的时候,黎海森通过微信上的朋友知道了肯尼亚汉卡教育中心。这个教育中心位于贫民窟,学校有十间教室,一间厨房,都是铁皮棚,且铁皮破损严重,裂出不少窗户大的窟窿。教室的地板残缺不全,到处是塌陷。
  黎海森来到汉卡教育中心时,尚未开学。为尽快了解学生们的情况,他和校长一起去学生家里家访。就是这次家访,让他永生难忘。
  在一位两年没交学费的学生家里,孩子的母亲由于当天没找到零工,没钱吃东西,不得不在家睡觉,因为"睡着了,就不觉得饿"。为了不被学校赶走,这名学生拼了命地念书,每学期都拿第一名。
  结束家访后,校长对黎海森说,外面的孩子盼着放假,贫民窟的孩子,却盼着开学。开学了,就有维持生命的一日两餐。
  黎海森了解到,学校若能将房屋砌成砖房,则能免去每月的房租。如此一来,孩子们学费的负担便能大大减轻。知道情况后,原本只想单纯地做志愿者的黎海森毅然选择了一条更加艰辛的路——为孩子们盖砖房。
  一篇文章
  他筹到建校舍善款
  打那以后,黎海森更忙碌了。为了方便做这个项目,他住在贫民窟附近的旅店里。每天晚上,他忍着蚊虫的叮咬,用桌子抵着门防小偷,通过博客、微信,同朋友们探讨、打磨着项目企划书和筹款文,时常要熬到凌晨三四点。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命名为"筑梦工程"的校舍建设项目诞生了,2014年5月29日,黎海森正式在网上发出了用心撰写的筹款文章。
  筹款文章发出去两天后信息就迅速扩散,一周后,预算的51783元就筹足了,后续的款项还在源源不断涌来。
  到6月5日,黎海森收到近150人的捐赠,从年轻的高中生,到古稀的长者,从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到遥远的英国。而工程的一二期款项,筹齐不说,还超出了几千元。
  登上节目
  他宣扬爱无国界
  7月中旬,校舍竣工,黎海森离开了肯尼亚,开始了下一轮的公益之行,直到8月份接到央视《青年中国说》栏目导演的邀请电话。
  节目播出后,黎海森认真地看社交平台上的评价。褒奖的有,负面的也不少。"很多人说,怎么不回国做公益,而要去千里迢迢的非洲。"
  黎海森说,离开新加坡时,他其实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以空的心去迎接未知。从南亚到中东,最后落脚肯尼亚。那时候,机缘巧合,接触到一个贫民窟的家庭,得知她家的小孩刚死去,竟是因为放假时吃不到学校的粥饭而饿死。
  "当时并没觉得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就应撒手不管。如果真的如此,那我的爱里也必然有自私和残忍的一面。主持人撒贝宁总结得好,爱应是纯粹的,不该被贴上家庭、国家等标签。"黎海森坦言,辞职和远行的决定最初并未得到家人理解。直到黎海森在非洲开始筹款建学校时,家里人不断翻看微信,体会到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爱心,以及当地孩子如何因此获益,才开始深受触动,发展到帮他在亲戚朋友中募捐。
  春节前,黎海森会回到重庆,过完年,会到上海从事一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公益有很多形式,只要有爱心,不用到印度的仁爱之家,也不用到肯尼亚的贫民窟,生活里处处有机会。"
  无论如何,公益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
  ,
网站目录投稿:丹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