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决策失误有时不只是看走眼


  美国第一资本投资国际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费尔班克曾说过,"在大多数公司,人们用2%的精力招聘,却用75%的精力来应对当初的招聘失误。"
  面对重大的人事抉择,我们为何频频出错?研究证明,有两种情况让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种是由于决策疲劳,一种则是因为头脑发热。
  决策疲劳
  我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六十岁的老人罹患结肠癌需要手术。晚上7点他进入手术室,但一小时后,外科医生走出来告诉他的家人,很不幸,情况出乎意料,病人医治无望。他建议保守治疗等待死亡,因为即使化疗或者放疗都无济于事。心情极度痛苦地过了一天后,病人决定征求另一位医生的意见。第二位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十二年后,这位病人仍然幸福地生活着。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听完故事后惊呼道:"外科医生晚上绝对不能安排重大手术!那时的医生已经精疲力竭,根本没办法清楚地思考!"那位病人最终没有以治疗不当起诉那位外科医生,因为他意识到,事情的真正原因在于一个人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决策疲劳,即当我们的心智能量被其他事务消耗掉之后,我们极有可能做出糟糕的选择。
  事实上,法官的判断也特别容易受到决策疲劳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曾研究了一千多例法官的假释决定,他们发现,囚犯们在早上和午休之后获得假释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时间。而且在法官的考虑顺序中,前三个囚犯被释放的概率是最后三个的2-6倍。
  社会心理学家也曾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在实验中,专家组邀请了一些三小时没有进食的大学生到实验室,并把他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给了一盘诱人的巧克力饼干,但是不允许他们吃;另外还给了一盘萝卜,可以随意吃。第二组给了同样的巧克力饼干和萝卜,两盘都可以随意吃。第三组没有任何食物。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研究者让每个小组去做一些看起来很难但其实很简单的几何题。结果,第一组比其他两个小组放弃得都早。因为抗拒饼干的诱惑消耗了他们有限的心智能量,所以他们认输了。
  这项实验最终证明了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自己"或者"自我"的存在,依赖于涉及能量转换的精神活动,每个人的能量储备都是有限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自我消耗理论"。自我消耗解释了为什么脾气很好的人会在艰难的一天结束时抓狂,为什么我们会冲动地买回垃圾食品吃,为什么文章开头那位医生给病人提出那么糟糕的建议,为什么法官在下午更加严格。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出糟糕的人事抉择。
  一天当中,我们做的选择越多,每做一项选择就会变得愈加困难,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捷径。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捷径:一种是不经过认真思考的冲动决定,例如那个晚上执行手术的医生;还有一种是维持现状,避免做出抉择,例如下午假释听证会上的法官。这种现象在每个地方都有,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即使最聪明的人也会有决策疲劳的时候。我相信,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各位对以下场景并不陌生:
  一家专业服务公司在选拔合伙人,几百位来自世界各地优秀而有思想的高管聚在一起,对几十名候选人的资料一一进行甄选。每个候选人的档案都要仔细查看,而且针对每个候选人都要讨论大约10-15分钟。但是,个别有争议的情况导致了激烈而艰难的辩论。讨论结束后,面试官精疲力竭,但按照规则,他们在全部面试结束前得不到休息。
  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面试官们不假思索地就让名单上剩余的每个人都顺利通过,根本不进行讨论。数年的专业工作和细致评估都被置之脑后。
  那么,在进行重大人事决策时,如何才能避免自我消耗和决策疲劳的影响?
  首先,确保重要的面试安排在适当的时间。当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客户公司评估候选人时,我通常把面试时间安排在早上或午饭过后。
  其次,避开不必要或不太紧要的决定。诸如早餐吃什么,把车停在哪儿,买哪种笔记本电脑,是否去锻炼,近期去哪儿旅游——所有这些决定都在消耗你的心智能量。应对之策就是尽可能地把这些事情常规化,或者干脆让他人代劳。
  最后,一定要在中途休息,或者抽空吃些点心。优秀的决策者从不会一个接一个地安排会议,也不会饿着肚子工作。有时候,一杯加糖的柠檬汁就可以缓解决策疲劳,甚至改变当时的烦躁情绪。
  头脑发热
  与自我消耗相反,头脑发热往往应了"冲动是魔鬼"那句话。对于候选人,你可能很期待他充满激情;但是作为决策者,你一定要对"激情"敬而远之。因为感情冲动会严重削弱你的判断力,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
  大部分人都承认,曾经因一时头脑发热做出过不明智的选择。"穿上这条裙子,你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上车试驾一下吧,这车和你太配了!"与此同时,你还会因被施压而产生紧迫感:"让我看看是否还有货。""促销今天就结束了。"于是,情急之下的你买回一大堆并没有采购计划的产品……
  有科研机构曾研究了激情和逻辑在可谓最重要的人事抉择——和谁约会以及和谁结婚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有一天,在讨论了相亲的潜在好处之后,他们决定进行"速配"实验,来验证其想法。参加者有几名男性和女性,每个人轮流和不同的异性配对,这样每个人就能在短时间内(通常6分钟)和室内的每个潜在伴侣进行面对面交流;会面一结束,他们就写下还想再次见到的那个人的名字,有可能其中的几对就成了。
  但是研究人員还设置了一个要求:在活动前和活动后,参加者需列出他们想要在对方身上看到的品质。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和自己最心仪的"速配"对象更匹配,被测试者会改变自己的择偶标准。一些人起初想要找个聪明真诚的伴侣,最后发现自己迷恋上了有魅力且幽默的人,并认定这样的伴侣才是他们一直以来寻找的。但是当研究者在六个月后再次询问他们的择偶标准时,每个人又给出了最初的标准——他们的热度退烧了。
  这种情况在面试候选人的初试中屡见不鲜。当某位聪明而出色的候选人(有些是靠丰富的经验、专业知识和技术,但更多的是靠其非凡的人格魅力,甚至是漂亮的外表)令所有面试官都惊叹的时候,招聘前所有准备工作——分析需求、罗列候选人应具备的特质和期望其具有的特质等等,所有这些都统统被抛到了脑后。即使候选人身上引人注目的特质与工作并不相关,他还是会脱颖而出,击败其他候选人。而且,初试时的光环往往会持续分散面试官的注意力,从而不再对候选人进行深入询问,核查他是否符合胜任新工作所要求的全部条件。我们坠入了"爱河",然后相信"看到的即是全部"。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并且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选择合理化。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因头脑发热而带来的决策失误呢?
  第一,像那些"速配"对象一样,在面试开始之前,对你和其他利害相关方希望在候选人身上看到的技能和特质列一份清单,并在面试时再次查看。受到诱惑去修改标准时,要问问自己:是情况改变了,还是候选人使我发生了动摇?
  第二,考虑寻求决策顾问的帮助,不是让他帮助你评估他人,而是充当你的"共鸣板"。与熟知你并且可以引导你冷静思考的人讨论一下你的想法。
  第三,放眼长远,问问自己:"十分钟后我会怎么审视自己的决定?十个月之后呢?十年之后呢?"
  最后,抽出时间冷静地想一想。人们常常建议睡一觉等第二天头脑清楚时再做决定是很有道理的。即使当时发自肺腑的情感也会得以平静或消退。
  责编/张晓莉
网站目录投稿:易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