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51个少数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超过万人的少数民。因此,辽宁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结婚习俗有所不同。 辽宁汉族结婚习俗 一."喜车"出发 新郎由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二."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堵门"逗趣;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摆出单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至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三."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男方父母合影;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四.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五."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候,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六.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敬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火,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花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父母或兄长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赏钱; (6)如果酒店给老丈人桌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赏钱;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棵,用红丝线系活结。 七.团圆饭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满族婚嫁习俗 满族结婚日程需3天。第一天请帮工,杀猪、搭炉灶,接远方亲友或送请帖。 第二天雇吹鼓手,陪同新郎携带供品及纸箔等去拜祖陵。新娘在送亲奶奶和诸友的陪同下,到男方事先选好的、离男方家不远的寓所住下,俗称"打下处"。女方把嫁妆送至男家,摆到门前案上,俗称"过箱柜",也叫"亮箱底"或"摆嫁妆"。男方设迎风酒招待女方送嫁妆之人,称"下马杯"。 第三天是正日子。在日出之前,男方用轿把女方接到男家。新娘由女方哥哥或叔叔抱上轿穿大红袍,头蒙红布(俗称盖头红)。到男方家时大门关闭,喇叭鼓乐齐奏,等到一刻钟左右,再将大门打开(俗称劝性)。轿进院中时,鞭炮、鼓乐齐鸣。新娘由两少女搀扶下轿,走在红毡铺地的路上。院中摆一张桌子(俗称天地桌),桌上摆放供品,点燃蜡烛,香炉焚香。新郎、新娘来到天地桌前,一起向天地桌跪拜三叩头(俗称拜天地)。然后,新娘仍由两少女搀扶走到新房门口,在房内等候的新郎用秤杆把新娘的红盖头揭下,示意"称心如意,夫妻好和"。门坎上放一马鞍子,新娘跨过马鞍子进房,示意"缅怀先祖骑猎生活"。在新娘进入新房时,人们用五谷杂粮向新娘打去,示意"不要把鬼神带进屋内"。新娘进入新房后,先拿棍子搅猪食缸,示意"今年养猪肥大",然后拿棍子捅捅灶炕,示意"以后灶好烧不倒风"。新娘到新房面向南坐在炕上,俗称"坐福"。坐福后,新娘梳洗更衣,临下地时由新郎的弟弟拉一把,示意"小叔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往后日子富贵荣华"。新娘下地后,拜见亲友宾客,向长者敬烟。宾客饮宴时,由新娘婆婆领着,到宾客酒席前,向宾客鞠躬敬酒表示敬意。在宾客未走之前,新娘不得随意谈笑,要垂手站立于宾客之旁。当晚,青年人在洞房里围住新婚夫妻,尽情地说笑玩闹,俗称"闹洞房"。也有的在屋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拉空齐",直至深夜方才罢休。 婚后第三天,由妯娌、嫂子带着喜娘去男方祖坟祭扫,并向坟墓敬烟,示意"认祖归宗"。第五天或第七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住上7-9天,俗称"回门"。 回族婚嫁习俗 在迎娶的前一日,男方请女方家亲人来到家中恭听教长朗诵古兰经,称"念喜经",其意为答谢真主之保佑,祈祷真主保佑两宅吉祥如意,新婚夫妇百年好和、永相缱绻。娶嫁之日,新郎衣冠楚楚,恭听父亲训以迎亲之礼,拜别尊长并选一幼童坐于花轿之中,称为"压轿",其他陪同人则坐在车里。至女宅门前,停轿、停车,女方执事、亲眷先迎新郎下车(或下轿、下马),后迎压轿的小客人,并以红纸包钱酬谢,再迎前来接亲的婆家客人进堂。新郎正式行拜见岳父母礼。岳父让女婿于上座,其余宾客陪于两旁。 闹喜也是回族婚礼习俗中的突出内容,但不是闹新郎、新娘,而是闹公婆。一般要掀起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花轿到来之前,第二次是在写"依扎木"之后,开席之前。闹喜的方式是给公婆脸上抹锅底黑。至今在义县一带还沿袭着这种风俗。 洞房之夜,由新郎嫂嫂、婶母等给铺被褥,同时往床上扔花生、枣、栗子等,意为早立子。回族婚姻,必限于同族人,如与它族论婚,对方要改奉伊斯兰教。因此,回族不少人家都有姻亲关系。然而,即或旧时代,他们也不在同宗族辈数不相当的近亲中通婚。近代回汉通婚者比以前略有增多,但回男娶汉女的多,回女嫁汉男的少。 锡伯族婚嫁习俗 锡伯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婚女嫁,一般都由父母包办。清代编入满洲八旗的锡伯族,是允许同东北一些少数民族通婚的,锡伯族有抢婚、明媒正娶等婚姻方式。抢婚有象征性、半硬性、硬性三种情况。明媒正娶是清代南迁盛京各地的锡伯族传统的婚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新事新办,婚礼方式简化多了,有的基本上和汉族一样。 朝鲜族婚嫁习俗 朝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得通婚。传统的朝鲜族婚俗包括议婚、定婚、纳彩、结婚等程序,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一些繁杂的婚礼程序,如新郎婚礼中的"奠雁礼"、"互拜礼"、"侍妄礼";新娘婚礼重的"舅姑礼"、"生活礼""初日"、"姻亲见面礼"等,都大大简化了,新事新办已成时尚。在结婚大喜的日子,人们吹起唢呐,敲起长鼓,唱歌跳舞,十分热闹。新娘、新郎家仍摆"大桌",并设宴款待亲朋,新郎、新娘接受长辈及亲友们的祝福。 蒙古族婚嫁习俗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通婚。祭火是结婚仪式中的立宴礼仪。把新娘接来后,在院中燃一堆篝火或放以火盆,新娘新郎对火跪拜,祭洒奶酒。将酒洒入火盆,表示婚姻取得神的承认。祭火后,新郎新娘脚踩白毡走向新房。蒙古人认为白色象征吉祥如意。赞荷包是在祭火完毕新郎新娘走到新房门口时的一种仪式。荷包是新娘事先亲手刺绣交给男方的。赞荷包就是赞颂新娘心灵手巧、技艺高超。赞颂结束,将荷包抛向空中(有的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由男方祝词人举着的木杈上),围观的人去抢。仪式结束,新郎新娘方可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