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校长提出问题说,每年学校的运动会,由于人多场地小,基本上都是少数运动员竞技,绝大多数学生旁观,不能积极参与进去。 放眼望去,城市的很多学校,校园基本已被各式建筑环抱,这使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在空间位置上,已很难向周边延伸拓展,而将运动会的举办地点,放在其他地方,在实际操作上,也苦难重重。场地狭窄,田径运动会的举办效果无疑会打折扣。不过幸好的是,一个学校起码会有一个田径场,外围是跑道,内圈是人造草坪足球场,而在场地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田径运动会也需集约利用有限的场地,去提升田径运动会的有效空间。 田径运动会的空间提升,需要先从运动理念下手,很多时候的田径运动会,不是场地太小,而是有热情参与的人太少。出现有人束手一旁,无动于衷的情况,也和田径运动的竞技性有关。出于挖掘运动员潜力,增加运动会的激烈性、观赏性,进而赛出精神、赛出意志、赛出水平,田径运动会必然需要在体能上优胜劣汰,在结果上一较胜负高下。在竞技性的内涵导向下,能者、勇者上,很多在班级中,平时看起来弱不禁风、还有被同学们认为是体力不济、身体素质不够突出的学生,就毫无例外地被排除在外,或者说,通过体质体能方可致胜的念头,使这部分人压根就没想融入田径运动会,这些想法也未可知。因此,撇开竞技体育的初衷不谈,适当调整对田径运动的过高预期,增添新的评价维度,不以输赢来扭曲或者颠覆运动的合作精神、参与精神、拼搏精神,最终恢复学生们参与田径运动的信心、动力、积极性,才能找回有限运动场地上的无限归属感。 再者,就是田径运动中的团体项目太少,如铅球,标枪,铁饼,链球,跳远,跳高,三级跳等七级全能项目,这些属于个人项目,也都依靠个人体能发挥,因此一些学生只能位于观众席。因此不仅要多添加诸如迎面接力赛等的田径类项目,也可以在田径跑道的内围足球场上,积极开展拔河、集体单脚跳等项目,而老师们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同乐。 故而,在场地有限、物理空间拓展无果的情况下,就更有必要强调田径运动的参与精神,进而再拓展田径运动的项目,把更多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更多能集体参与的项目推广开来,收纳进来,让每一个人,尽量有参与,参与有投入,投入有获得,这样即使作为非运动项目的啦啦队队员,也不至于在运动项目和运动精神上被双重阻隔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