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可以说大部分的原因都在他自己身上,他知道曹操在想什么,却又不完全知道,他的聪明是在揣摩曹操的小心思上,却看不到曹操对自己的厌恶与日俱增。杨修最终被曹操杀死之后,曹操有一次偶遇了杨修的父亲杨彪,杨彪的一席话让曹操不禁羞愧。那么,杨彪到底对曹操说了些什么呢? 陕西省勉县周家山镇柳营村,有一个叫黄泥岗的小山坡。据当地人说,这里埋葬着三国杨修,曾立有墓碑一通,碑上书写"汉主簿杨修之墓",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随着岁月侵蚀,墓地已难以寻觅。只有滔滔奔流的汉江,还在述说那段往事。 杨修,三国曹操的谋士,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从杨修的曾曾祖父杨震到父亲杨彪,皆为四朝太尉,并且都以忠直而闻名。尤其杨震是有名的"四知太守。"(部下送礼,言只有你我知道。杨震说:何为你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修自幼聪慧好学,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当时曹操军国事繁,杨修负责内外之事,所办结果事事合意,曹操非常满意。对杨修的才华,曹操也曾自叹不如。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绘声绘色地渲染了杨修的才华。 其一:"杨德祖(杨修)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是嫌门开大了"。 其二:"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曹操抚掌大笑。 其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蓥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魏武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蓥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其四:"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操知状,于此忌修。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曹操率军攻打刘备的汉中之地。刘备兵强马壮,又凭险拒守,曹军久攻不下。曹操心中踌躇:退兵吧,无功而返,等于前功尽弃;继续攻打吧,一时又打不下,而且粮草也快用完了。曹操一边吃着鸡,一边思索。正在这时,来人请示,今晚军中的口令用什么?恰好曹操见盘里剩有鸡的胁骨,便随口道:"就叫鸡肋!"口令传下去了,主簿杨修便开始打点行装。有人问道:"主簿为何要收拾行装?"杨修说:"丞相已使用‘鸡肋’为口令。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可见丞相不久定会退兵。"大家觉得有理,便也都着手收拾行装。操闻知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曹操妒忌杨修的才华,怕后患无穷,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三国演义》诗云:"聪明杨德祖(杨修),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三国君王,曹操以雄才大略排第一。在他的麾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如屡献奇谋的郭嘉,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华而遭曹操忌杀的。实际上,还是因为杨修卷入了皇权立储之争,犯了大忌。此事见诸于裴注引《典略》云:"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自小聪慧,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建安"三曹"。曹植才10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他思路敏捷,每被曹操提问,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再加之性情率真,很讨曹操的欢心。还不惧讨伐征战,多次陪曹操出征。曹操曾有意把世子之位传于曹植。 杨修也是把宝押在曹植身上,不仅与曹植来往亲密,还暗中传授曹植如何应对曹操的考察。据说曹操曾想试试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应变之策。一天,曹操命令他俩各自走出邺城门。但暗地里派人分付把守城门的官吏,决不能放他们出城。话说曹丕先到,被门官吏当场劝阻不得外出,曹丕无奈,只好退了回来。曹植问杨修咋办?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曹植走到城门时,也同样被门吏阻挡。曹植训斥道:"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马将门吏杀掉出城。于是,曹操觉得曹植真有才干。 后来有人密报曹操:"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曹操从此对杨修怀有戒心。为了让曹植在立储中胜出,杨修专门为曹植准备了十余条应对之策。曹操每以军国大事问曹植,曹植对答如流。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了杨修为曹植拟定的应对之策,并原原本本告诉曹操。曹操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表达了对杨修的强烈不满。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看来,立储为国之大事,杨修触碰了这条高压线。曹操才动了杀机,杀了杨修。杨修临死前叹息道:我本来就知道自己早晚会死的。 一代俊才杨修死于曹操之手。后来,曹操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关切地问道:"杨公为什么变瘦了?"彪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即恨自己没有管教好儿子,又思念疼惜自己的孩子。曹操听之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为了弥补愧疚,曹操给杨彪送了很多珍贵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