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在单位里,有某个人总是让自己看不顺眼,但那个人似乎没有什么事情针对过我,但是,看到他(她)笑,我就不舒服,看到那个人和其他同事关系好我也不舒服。怄气,莫明奇妙的把自己讴死。见不得别人好,看到别人好,自己就会象一只"丑小鸭"一般,甚至感觉被人嘲笑。所以,我必须要说那个人的坏话,让那个人成为更糟糕的丑小鸭。 贪嗔痴,所谓嗔,就是嫉妒了。为什么女人更容易嗔?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重男轻女",女性性别被忽略的机会体验更多。 有两种嫉妒是让我们感觉到很无力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爱我的人欣赏夸奖别人;二,某个人总是比我好。 嫉妒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不够好或我不如别人好。有了这样的核心价值感,那嫉妒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人和人就是互为镜子,在一面"好"的镜子中,照出了自己的"不够好",那样的痛苦会直接激发"被抛弃,被忽略"的恐惧感。在我们幼年的记忆里,总会有着一些"你不够好,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画面存在;又或者是"你看隔壁的小明或者看你哥哥你姐,你为什么不如他(她)呢?接着,一声叹息,一个不满意的表情"。这些记忆,直接就成了潜意识里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够好,是会被抛弃的或者冷落对待的。 有一个经典的嫉妒案例:姐姐很漂亮,一直在父母与旁人的赞美中成长,而妹妹其实也挺漂亮,但很少获得父母与别人的赞美。可以说,妹妹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中。长大了,姐姐很淑女,而妹妹成了一个叛逆的女孩。妹妹的内心是这样的:既然我不能获得赏识,那就做一个让你们操心的"坏孩子",这样你们必须关注我。 姐姐找了一个男朋友,很帅气,对姐姐很好。妹妹心里非常难过,所以,她决定行动、抢姐姐的男友。妹妹开始在"准姐夫"面前说姐姐的坏话(姐姐以前的恋爱史),然后不断地夸奖姐夫的智慧、帅气,并且用很温柔和欣赏的眼光对姐夫说:姐夫,你真好,我要能找个象你的男朋友,那该多好啊。一阵哀怨,梨花带雨,楚楚可人。男人同情弱者的心理一下就被激发了,姐夫开始对小姨子越来越好。终于,妹妹勾引姐夫成功,发生了家庭的乱伦事件。这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妹妹对姐姐的嫉妒,我就是要抢你有的,凭什么你有我没有。有多少家庭在发生此类故事呢?伦理道德无法规范嫉妒,可想而知,嫉妒的力量是有多么强大。 嫉妒只产生在我们特别在意的事情上,容貌,学识,身高,被某人更赏识等等。这里都伴随着相应的曾经的爱的缺失,或者不公正的对待,以及曾经被鄙视。善妒的人,曾经都是"受害者",嫉妒的点往往伴随着创伤记忆,而造成这样创伤的人,恰恰可能是最"爱"我们的人,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善于吃醋,那是因为父母曾经的厚此薄彼;你不好、经常红眼病,那是因为父母曾经总拿我与"一个我无法超越的对象"来比较。一开始,我们存在的价值就被剥夺了。嫉妒,实际就是在呐喊"我是有价值的,我不糟糕"。只是,在现实的生活里,人和人互为镜子,当我们的"不好"被一面镜子找出来的时候,恐惧带来的沮丧,直接就激发出了愤怒,把镜子摔烂(恶意中伤,诽谤等),就是很多人采用的方式。 创伤已经在那里,我如何才能改变善妒的心灵?毕竟嫉妒是伤人又伤己,好比金庸小说里的"七伤拳",伤人不成可能先伤己。那,我们就尝试改变吧。 正视自己的嫉妒,是第一步。我们只是普通人,允许有贪嗔痴。第二步,触碰我们的嫉妒,知道嫉妒的来源并不是自己恶意造成,我们曾经是"受害者"。第三步,当嫉妒发生时,我们不做任何行为,只是去体验自己的感觉,不管是愤怒,哀伤,沮丧和恐惧,都和这样的感觉待一会;告诉自己,我正在嫉妒,我有能力处理。当感觉到"我不够好"的声音发生的时候,告诉自己,那只是一个魔咒,事实不是那样的。关键一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不是孩子,没人会抛弃我,也没有人再会用忽略来伤害我。最后,确定自己的存在就是价值,不需要做得多么好才有价值,并原谅自己的父母吧。 我幼年出生时就被外公下了"魔咒",他见我第一句话"这孩子好丑啊",从此我对自己的容貌一直是很自卑,我嫉妒过很多长得好的人。但是嫉妒让我不舒服的时候,我开始改变自己,也成了一个干净整洁,形象健康的人,有人夸我比较有品位。原来,嫉妒的力量可以是积极的,有多少人因为嫉妒而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的例子呢? 你不需要跟别人比,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