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讲究对偶,对仗。形式短小,文辞精炼。 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雅俗共赏,精妙绝伦。其背后的故事亦庄亦趣,更是让人回味不绝。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日,寇准与友杨大年同游,乘兴出对,杨大年联对。众皆喝彩。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东坡与佛印和尚踏雪寻梅,佛印出上联,东坡回下联。一个"翻"字,把凤声竹影写得活灵活现。"风翻绿竹"这种动态描写比上联"雪映红梅"的静态描写更有声有色,尤胜一筹。 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相传宋代刘少逸幼时,一日随师往拜名士罗思纯。罗出对,少逸回对。虞廷,指舜的朝廷。相传舜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作"圣朝"的代称。十六字,指《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儒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心相传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尼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此代指孔子。联语用了用典和借代二法。刘少逸小小年纪在前辈面前便竞以此种口气说话,令人震惊。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明太祖与刘三吾微服出游,入市小饮,无物下酒。朱出上联;三吾未及对出,店主送酒至,随口对出下联。太祖闻喜,赐官,店主固辞不受。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上联,刘伯温回对。两人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 程敏政明成化二年 (公元1466年)进士,相传宰相李贤欲招为婿,出上联,程即对,李贤大喜,乃将女儿允配之。 四壁山峰,淡淡浓浓图画; 满天星斗,圈圈点点文章。 相传明代周文宾与祝允明同游,周出上联,祝对下联。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上联,唐对下联,实属妙对,传诵一时。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明代解缙一日与友宴饮。友出联,解缙速对。每个月前十日为上旬,初一(即上旬上)为朔日。中间十日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为望日。五月初五为端阳。九月初九为重阳。上下联前二句各为回文,末句共嵌四个名称。"旬"与"日","月"与"阳"又为重言。 谁谓犬能欺得虎;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幼年在学堂念书。一日,与一当地显贵的儿子争座位,老师看说:"不要争,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子。"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显贵的儿子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老师就把座位让给邱浚。显贵的儿子不服气,回家向其父哭诉。显贵于是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出联考他:"谁谓犬能欺得虎",邱浚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显贵一听,知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一、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二、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 乾隆是清代帝王中年寿最高88岁、在位最久的皇帝60年。以上是纪晓岚分别献给乾隆50、80岁大寿的两副祝寿联。这是两副构思奇巧、工整自然的数字联。 人从宋后无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乾隆状元秦涧泉学士,江宁(今南京)人,南宋奸臣秦桧,亦江宁人,因以"莫须有"罪名陷杀岳飞,遭后世唾骂。时人以为涧泉为桧后。在涧泉游西湖时,有人故请其瞻拜岳坟并题联,涧泉无奈,题联。 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 赤耳银牙白玉免,望明月卧青草池中。 清周起渭任江南主考,一日游碧波洞,见洞口右侧贴有如下一联: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周起渭索笔对下联于左侧:赤耳银牙白玉免,望明月卧青草池中。联以颜色见趣。上联含乌、紫、碧三色,下联则以赤、白、青三色对之。又嵌"紫金龙"、"碧波洞"、"白玉免"、"青草池"之名。极为形象。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梅花放发,哪曾见得叶先生。 清代状元林大钦,少年时便才学远近闻名。一日,一位姓叶的私塾先生想考考他的真才实学,便出上联,林大钦随声应答。 四面灯,单面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做知县时,有一位老先生前来告状,说他在一家财主家教书,原商定全年酬金八吊钱,但到了年底,财主却分文不付。郑说:大概是你教得不好,误人子弟吧!我先考考你的才学,遂指着大堂悬挂的灯笼出上联,老先生听了即对出下联。郑板桥知是财主的错。 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将李文彩原来是个剃头匠,举义之前,他在广西的贵县开了一个剃头铺,作为联络点。天国早期领导人冯云山曾为这个剃头铺写过一副对联:"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看了以后,感到不够鲜明,上下两联有些头重脚轻,语势太平,于是把这副对联改为:"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借题赋志,抒发革命豪情,把上下联都改用激问的语气,鲜明地表现了其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闻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欲与一见,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此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上联,让门官交孙中山。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张之洞见了,暗暗称奇,两人之联皆各切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