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马加拉观后感摘抄


  《马加拉》是一部由Emmanuel Gras执导,Lydie Kasongo / Kabwita Kasongo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加拉》观后感(一):想去砍一棵树
  [cp]MAKALA 我想盖一个三居室,房子外面种树。我已经有橘子树和橙子树的种子了。房前要种苹果树,右边种芒果树,后面种棕榈树,棕榈树能挡风。你还可以你还可以弄个池塘养鸭子。 虽然我已经学了两年,但我始终搞不明白或者说说服不了自己,为什么要学金融,为什么要学投资。看了这部影片我大概懂了。 我们就像鱼儿,或者废弃塑料袋更形象一些,随着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飘呀飘呀飘,飘得我怀疑周围一切的真实性。我讨厌人性,讨厌汽车,讨厌高楼,讨厌车水马龙。态度就是这样,但还是要想法设法的融入这个环境。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听着佛经或者风吹草低的声音,快乐着……或许偶尔去找个地方砍一颗树。 真的很怀念风吹过草,风吹过树,风吹过雪……的样子。 #MAKALA#[/cp]
  《马加拉》观后感(二):非洲卖炭小伙
  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一致的,不管在哪 一个地区、国家。但能否实现,真的跟人所在的地区、国家、甚至家庭有关。对于贾宝玉来讲,他只要考虑如何与女孩交往;对于思聪一个亿那只是小目标。但对于"马加拉",虽然有力量、有技能,一个人不用机器设备砍到一棵大树;土法制炭;一个人靠一辆单车运送庞大的一堆木炭。这其中的艰辛,我看了都累,与收入相比,根本不值,我算了一下,一自行车炭,10袋,每袋2000、3000或者4000元刚果币,还要路上的人敲诈掉一袋,顾客们的压价,太惨了,女儿拉肚子,一瓶药水1000元,其它药房推荐的药都只能不要(泪目),他跟妻子商量好的,想买几块建房子的薄钢板,一块就要1万多。只能失望离去,他想实现自建房的愿望破灭,连着设想的屋旁边的苹果、芒果等果树和屋后面的养鸭的小水池一起幻灭了。
  这是非洲的故事,亚洲肯定也会有,我们国家也会有。他们不努力吗?不勤快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没有环境、没有机会。
  人真不能太狂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把你放到那个环境试试?
  《马加拉》观后感(三):环境限制了你改变命运的努力
  看完一度很痛苦绝望,但我知道我不会是马卡拉。非洲国度的贫穷与21世纪蒸蒸日上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用着最落后的方法和自身的劳动力去换取价值,却一辈子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马卡拉已经很努力的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付出一切了,他渴望下一代拥有良好的教育,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他向耶稣祈祷,没有奢望能够大富大贵,只是单纯祈求保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不在饱受磨难。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马卡拉保持了最大的善良,他有着和我们中国朴实劳动人民一样的素质,却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是这个国度的悲哀,跟我们贫穷大山里的人们一样,一辈子辛辛苦苦,为的只是生存,迫不得已的生存。
  21世纪,知识的剩余价值才是最大的资本。很庆幸能在中国的现代城市中,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得力量。一些人会拿自己的境遇和极端环境下的苦难人群对比发问"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这种比较毫无意义,能催发一时的动力和激情,懒惰终将懒惰。
  只有每天都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这一点的满足才能催使我保持清醒,不断努力。
  《马加拉》观后感(四):这是我2019年看过的最感动的纪录片
  片子出来早了,现在才看,我是腾讯上看的,直到在豆瓣上搜索才发现这是一部纪录片,全程我都以剧情片的眼光看的,而且感觉剧情很不错。
  开场几个镜头和画质吸引到了我,导演的镜头美学和我很相似,虽然稳定器晃了一些。导演曾经也是摄影师,我感觉前半部分的摄影和后半部分的摄影水平不一样,不知道后面是换了摄影还是怎么,我在观影的同时也在想,我以后可不可以用这样散散的剧情拍自己的长片处女作?
  没想到是纪录片,可真的足够真实,情节不知道设没设计,感觉设计过,镜头也有摆拍的嫌疑,但又能怎样呢?那些画面里人从来不会去看镜头,主人公也不会对镜头说半句采访的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到了自己的欲望和马加拉相比竟然有一点自责,我们没必要要求太多,接受教育就很幸福,有一所平房更幸福。事实上马加拉没有,但和最亲近的人说自己过的还很好,被别人砍完价以后接着和别人砍价,一个人不愿麻烦别人而睡在马路上。马加拉对那些砍价的人说,我真的很累了,不2500不3000,我只要3500,我看到了他的最后一点所剩无己的尊严。
  上帝啊。
  《马加拉》观后感(五):苦难非洲
  穷小子伐木烧炭梦想给家人改善居住条件!长途跋涉,尘土飞扬,寒冷夜晚,推着沉重的单车在朦胧的车灯影里艰难前行……这一段,这个剪影深入人心!非洲卖炭翁,穷则思变!人有执念上帝也不可救!如果努力命运如此还艰难,唯有改变环境,转变思路,一条路走到黑再苦再累也不会好起来!上帝只是一个安慰!挽留生活唯有自己做自己的上帝还得是个聪明动脑的上帝!
  《马加拉》观后感(六):马加拉
  非洲刚果一个卖炭翁的故事。在租来的破旧的房子里住着一家三口,他想盖一个三居室,房子外面种树。他已经有橘子树和橙子树的种子了。房前要种苹果树,右边种芒果树,后面种棕榈树,棕榈树能挡风。还可以弄个池塘养鸭子。对于未来的期望,是多美。整个电影围绕马卡拉去镇上卖炭的过程展开。在三天两夜的行走路程上,车辆碰撞损失两袋煤炭,幸亏有人帮助,才能重新上路。因为没有钱交过路费,被拿走一袋碳,马卡拉低声下气的恳求,并没有的到善待。千幸万苦来到镇上。那是一个怎样的小镇呢?充满灰尘的黄土路,乱糟糟的街市,砖头砌成的平房,有很多没有粉刷外墙,一切都是混乱的样子,人民的生活条件普遍低下,而马卡拉,是最底层的那个。卖炭的生意并不顺利,顾主都想更便宜,到最后,只得便宜售出,比原来的预期价格下降很多。在这期间,马卡拉给他寄主在妹妹家的大女儿送去一双新鞋。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深刻:我想让她接受教育,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全世界的贫苦人民都是一种思想,让自己的儿女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自己受的苦难不想让子女再尝。对于穷人来说,读书是摆脱命运的唯一出路了。教育投入的金钱与时间太长,而回报太久,很多父母也会选择让子女辍学打工,回报家庭。电影中的马卡拉,付出很多,收获很少,赚的钱,买一块座房子的钢板久没有了。再一次认识贫穷,在那样的条件下,那还能摆脱贫穷吗?在"贫困陷阱"中,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资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马卡拉在回家的路上,参加了一个天主教活动。很多人们虔诚的闭上双眼,疯狂的拍掌,嘴里说每个人的困苦,祈祷上帝的保佑。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把希望寄托给虚无缥缈的神灵。那些,都是社会的"马卡拉"。
  《马加拉》观后感(七):愿你的光辉照亮我
  看了这部电影《马卡拉》,这是部冷门的高分电影,作为一部记录电影,它平实得毫无艺术加工,却轻易地把人心撼动。 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勤劳致富,劳动创造价值,梦想终能成真"这些人生哲理与生活价值在刚果这片荒凉贫瘠的丘陵之地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于是悲剧就来得更怆然唏嘘。那悲苦艰辛的日子里的小小温馨,那个勤劳的男主人,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孩童,那眼里闪着梦想里的光,那漫长崎岖的路途,那瘦弱的背影,那坎坷艰辛的历程……看着看着忍不住想帮马卡拉推一把车,想送给他一个面包充充饥,想卖他一包煤,给他点钱。然后谦卑地责怪自己平日里那点无病呻吟的怨气与不满…… 二,如若把自己的境遇与那些极端的艰难与困苦做对比,然后衍生些自我安慰与勉励,那是没意义也不公平的。别人身上的苦痛好像就该稀松平常一般,好像他们的耐苦能力就应该比我们强大许多一样,好像他们苦难的意义就应该成了我们的励志片一样……有时候我对自己和孩子说:"我们那么幸福,我们还抱怨什么呢?"脑海里闪过马卡拉那双惶恐不安,疲惫不堪,坚韧不拔的眼睛,顿时我心生歉意…… 三,马卡拉的梦想是要为妻儿建一间属于他们的房子,在那间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在微弱的灯光下,他用一支铅笔在纸上画着简单的图纸,设计着他们美好的未来。我希望他们能成功,我希望"广夏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我希望更多人都梦想成真,虽然此话很鸡汤,但是有梦想总是好的,为别人的梦想而鼓掌更是好的!
  《马加拉》观后感(八):非洲啊,非洲!
  这是一个很好的片子,一个故事,记录个一人的那么几天里的过程。纪录片特有的力量被发挥得淋漓极致,沉默的旁观比说什么都有力。
  不过听说纪录片的导演(或创作者)当然也是要有用意的,要有一个主题,只不过他不能够张嘴说话罢了。所以,关于这个纪录片,我就有一些可说的了。因为碰巧刚读了一本关于非洲的书,觉得很多很多关于非洲的事情还是知道一点比较好,不然容易对电影产生误解,也就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的过分联系和联想。这本书叫《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858528/
  在《非洲国》的讲述里,非洲是苦难的大陆。我们只说人祸。天灾在任何一块大陆或岛屿上都是经常存在的,所以天灾对全人类是公平的。因此,我们只需要关注人祸。从19世纪后期的殖民高潮之后,非洲大陆基本被瓜分完毕。在20世纪中期触发的民族独立风潮中,非洲国家纷纷通过不同的道路获得了独立。但整件事情完全要比表面上复杂得多。非洲国家的地理划分本身就是不自然的,是殖民列强在欧洲的会议桌上用尺子商量着划定的。每个被决定的国家里往往包括很多民族,甚至敌对多年的民族,而且还有同一个民族、族群被一刀切在两个国家里面的情况。殖民者的统治政策影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面对民族独立的势力,殖民宗主国的政策和态度并不相同。在复杂的一国政治进程的同时,又发生了多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因素让整个非洲的政治情况极为复杂混乱。一个又一个残酷控制、榨取本国自然资源、极度腐化丑陋的非洲国家政府轮番统治。一个又一个其事迹令人瞠目结舌的暴君甚至成了全世界电视机的名人、伟人。独立之后直到今日,几乎全部非洲国家那么多人仍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世界经济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从没有停止过干涉。邻国入侵、内战、恐怖独裁、无政府混战、种族矛盾、种族屠杀这些极端的事件几乎从未停过。联合国的各种行动也有着某种不正义的势力的影响,而且大多只是表面功夫,对那里的生活处境毫无实质的改善。《非洲国》真本书的阅读真是一件十分令人痛苦的事情。非洲如今的苦难,直接原因真的是源于人祸。
  所以,看这个电影时,一定要冷静,一定要多想一想。千万别犯《非洲国》里一再提到的那些错误。比如,人道主义援救、无国界医疗救援等等,这些其实都没什么用。一瓶药的确可以救活一个垂死的穷人,但他还得去面对他的生活。就像齐泽克说的,西方人几十年的人道援助只是让一个受苦人别死掉而继续受苦,他又说这种现象满足了西方人的某种心理平衡,这一点我就不敢苟同了。我只是觉得这要问题还是在世界经济结构上,出卖资源的国家在有限的展望中很难有摆脱它的经济角色,因为有些国家并不希望它改变。说到这里,觉得中国是一个经济上基本是完整、全面的国家,我真是感到万幸。
  人群总会做出统一的行为,比如一部分压榨另一部分人,这就是人性。救人、干预,这些外人的行为对此事不会有任何改变。穷人总是一个社会里的大多数,而不是年收入和物质条件决定的,而且穷人的比例总有种顽固的规律。人类历史的变化,只在于最穷的那些人能够拥有怎么的物质条件。是拉肚子就可能死亡,还是有房子住有饭吃有大夫治病,这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
  小伙子的信仰,看起来很像一种慰藉。不然就成了行尸走肉了。所以也不要把这个纪录片联想成宣传基督教或讽刺基督教的用意,它只是在表达小伙子的内心世界而已。
  《马加拉》观后感(九):马卡拉——薛西弗斯般的英雄
  看惯了西方世界里叱咤风云的超级英雄?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讲述普通人生活的电影《马卡拉》。
  这部电影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为大家展现非洲世界生活的一角。
  穿过三三两两的简陋房屋,画面跟随一个男人移动起来,此刻正值清晨,太阳也只是刚从地平线探出身子,他独自走进了树林,找到一棵三人环抱的大树后,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咚咚咚……斧头一下一下地砍下去,轰隆一声巨响,树终于被砍到了,抬头一看已是烈日当头,他就地坐下休息,向上帝祷告着"赐予我不竭的力气去工作,保佑我的家庭,愿您的光辉照耀我"随即又将树枝劈成小段。
  回到用土砖堆成的毛胚房内,女人仔细地为男人挑出脚上的刺,转头去准备吃的——一只老鼠,他们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已经水肿了,或许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盛宴了。第二天,男人又进到山里烧炭,女人在帮忙时手受伤了,为她擦药止血。白天的劳累过后两人规划着美好的未来"我想盖一个三居室,房子外面种树。我已经有橘子树和橙子树的种子了。房前要种苹果树,右边种芒果树,后面种棕榈树,棕榈树能挡风。你还可以你还可以弄个池塘养鸭子。"
  傍晚,男人出发了,他要把这些碳运到镇上卖掉,他只有一辆单车,载满了一袋袋沉甸甸的碳,也载上了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路途不会永远平坦,车子太重,甚至无法推上坡去;当车子被撞倒,他陷入了深深的无奈,最后四五个人合力才把车子正回来,但有一个袋子破掉了;快到镇上时还遇到了拦路虎,要收2000块的过路费,无奈只能留下一袋碳做抵押。接近镇上的时候遇到了很多人,他们也用单车从家里运炭去镇上贩卖,他们都是来自各地的马卡拉。
  经过3天4夜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镇上,给在镇上上学,寄宿在小姨家的孩子买了双鞋,他说"我想让我的孩子接受教育,这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卖炭时被人处处压价,除去买钢板与药物,钱,又所剩无几,夜晚降临男人去教会里再次祷告,黑人牧师穿着运动服和休闲鞋,操着流利的法语一遍又一遍的带着人们祈祷并唱赞歌。人们一边流泪许愿,渴求上帝的奇迹,一边嘶哑的喊着"阿门,阿门"。这或许不会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却是精神的一处寄托。趁着夜色,马卡拉走上了回家的路。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说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在健康的社会里,通过努力是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但在其他地方,是否靠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呢?身处极度贫穷落后的环境,是否能像马卡拉一样,为美好的向往付出全部。
  这让我想起薛西弗斯的故事,他因触犯神祗被罚去下界把一块巨石推上山,每当要接近山顶时巨石又会滚下来,而薛西弗斯必须要下去退巨石,因为一旦成功将会获得自由。
  据说,薛西弗斯行将断气的时候,他轻率地去考验他妻子的爱情。他叫她把他的尸体抛弃在公共广场的中央。薛西弗斯在冥间醒来,他对如此不合人情的顺从感到非常的懊恼。于是,他在获得了普罗图的允许之后,就回到人间来惩罚他的妻子。
  但是当他重新见到这地面的景色,享用了水和阳光,温暖的石头和海洋,他就不愿再回到冥府的阴暗里去。冥王的召唤,愤怒的警告都归于无效。面对着海湾的曲线,闪烁的海洋和微笑的大地,他又活过了几年。神祇们不得不予以处罚。使神麦丘利来了,抓住这胆大妄为者的衣领,攫去他的欢乐,强迫他回到下界,那里他的石头已经给准备妥当了。
  薛西弗斯是个荒谬的英雄,他的热情之多一如他的苦离之大。他对神祇的轻视,对死亡的憎恶,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使他赢得这种不可言喻的处罚:他必须拼命做一件无所成就的事情。
  这就是对人世热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网站目录投稿: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