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饮食的养生调理作用,绝非专指奇珍美味,也不完全等同于"营养素",而是根据患者的病证、病位、病性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类型及四季天时、地理因素,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的理论,来分析并选择食物的宜与忌。 饮食宜忌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内容,这是因为饮食物本身有着四气五味之分,人有男女老少、强壮羸弱之别,病有寒热虚实、轻重急慢之异,时有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之殊。 中国传统医学最显着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饮食宜忌方面,也体现了这两大特点。 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本身是—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密切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决不可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比如,在生理上,肝开窍于目,瞳仁却属肾:而肝肾同源,肾水能滋肝木。在功能上,肝藏血,肾藏精,目得血而能视。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不足容易形成目暗雀盲。所以,当出现夜盲雀目、视物昏花时,宜吃具有补益肝肾,养肝明目作用的猪肝、鸡肝、桑椹、枸杞子、首乌粉、黑芝麻等食品,而忌吃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刺激性食物。 第二层含义是,人与自然界同为一个整体,人体的内环境时时处处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又叫做"天人相应"观。具体地说,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在饮食宜忌方面,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制宜。 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署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这些都属于饮食宜忌的整体观。 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论治,是指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又要考虑到自己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疾病属性,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的宜忌。举例来说: 凡属阴虚体质者,宜吃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清补食物,忌吃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而阳虚体质者,适宜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食品。 健康女性在月经期间切忌服食寒性凉性食物和各种冷饮。 男性阳痿之人又适宜吃些温补壮阳之品。 感冒患者,若属风寒感冒,则适宜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红糖、紫苏等食物,属风热感冒时适宜吃些绿豆、薄荷、菊花脑,荷叶、金银花等凉性食品。 饮食的宜与忌,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宜食之物,就可以狂饮暴食,也应有节制。可以说,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完全可以作为人们饮食宜忌的指导理论。 其次,还要注意一些传统的忌口,例如一般人参不与萝卜和茶叶同吃。祖国医学认为,人参是补气药物,而萝卜有破气作用,两者合用会抵消人参的补益效果。茶叶虽然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但茶叶中又含有大量的鞣酸,它能与补益药食中含有的生物碱相结合,产生沉淀物而不能被人体吸收,影响补益效果。 还需要提一下饮酒的问题。酒本身既是调料、饮料,同样又是药物。健康人喝少量酒,可以使血液循环流畅,食欲增加。中医认为,酒有活血化瘀、通利血脉的作用。为了提高有些药物的活血散瘀功效,有时就用酒来炮制,也是酒的这种功用。但是酒精对人体各器官是一种有损害作用的毒物。进入体内的酒精大部分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另一方面,酒精可以影响高级神经系统,过量饮酒可使人反应迟钝、智力降低。此外酒精还可刺激消化道黏膜,使溃疡加重。大量饮酒又会损害心脏功能,使血管痉挛,血压上升。据统计,长期过量饮酒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达59%。所以在调补期间要尽可能少饮酒,即使少量饮酒,也应该是选择低浓度的优质酒,否则会降低调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