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二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任督二脉气机充盈的话,可以灌溉十二经脉。 大家可以把任督二脉想象长江和黄河,十二经脉就是连接着长江黄河的十二条支流,其水源直接决定着其他的支流是否通畅。 随着我们人体的逐渐衰老和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任督二脉里面的真气慢慢的不那么充足了,从而导致十二经脉出现某些局部的堵塞。经络的堵塞导致了我们身上的各种病痛。 打通任督二脉就是通过培养和调动体内的真气,并使之充满任督二脉,进而能够灌溉十二经脉,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乃至全身每一个细胞。《黄帝内经》曰"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自古中国人打通任督二脉,常用静养或动静结合,例如:静坐、太极等。太极的精要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意贯通"、"百会中枢,一气贯通"等。 无论是静坐或者太极,我们从经义来研究,看看其最重要的核心和原理是什么? 打通任督二脉的核心是气通"三关",即气由尾闾经夹脊上玉枕直透泥丸。尾闾为下关第一关,夹脊为中关第二关,玉枕为上关第三关。所以修道之人,无不正襟危坐,因为正襟危坐,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是形成一条垂直线,亦即所谓"上下一条线"。 尾闾关 一、尾闾关 尾闾,在骶骨下之最尖端,医学上称为尾骨,道家称骶骨为仙骨,长三寸三分,成瓶子形,为下部神圣之枢纽。因为行气先度尾闾,所以道家称之为尾闾关(亦有称复命关者),为"三关"中之第一关。 骶骨上有八个洞,左右排列,上下分为四组,右阴左阳,各自合一。 生理学上所谓骶骨尾神经丛即集于此,其中有两条神经线与精窍相连。 精窍又名精关,医学称为前列腺,在肛门前三分,阴囊后七分之上一寸三分,圆形,有六条神经线,两条与骶骨相通,两条与肾脏相通,两条与心脏相通,而且这六条神经线,通达全身。 所以尾闾一动,前列腺(道家称阴跷)就动,前列腺一动,全身都动,太极拳所谓尾闾一动全身无有不动者,其理在此。 骶骨的前面为腹部,在其瓶口的上端一寸三分,即第五节腰椎骨处为真炁穴,为统率全身真气之所。其正面便是肚脐,道家称为胎元,在胎元下一寸三分之脐动脐静二脉交会点为丹田。 丹田之气,可通尾闾。所以练太极拳时,必须先提阴跷,使骶骨尾神经丛所发出的信息素分布于骨盆腔、腹腔、胸腔之各重要器官,因运动能够而促进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及内分泌器官,并可使全身各部神经都得以健全增强。 同时骶骨还有两条线:一条在延髓,称生命线;一条在脊髓,称寿命线。生命线在前,由上而下,属任脉;寿命线在后,由下而上,属督脉。 其中有管曰"中心管",可上亦可下,上至顶,下至踵,只要尾闾中正,其气即可下达丹田,以鼓荡元气上升,经夹脊、玉枕而至泥丸,然后再周流全身。 夹脊关 二、夹脊关 夹脊,在两腰之中间,居人身之中部,为中部神经之枢纽,有腰神经丛于此。称两腰即指左、右两腰而言,故两腰即为两肾之别称。 其在左者曰肾,其在右者称命门,所谓命门,乃精神之所寄,元气之所系,极为重要。在两肾之中间,即左、右动脉之交点处有一肾,曰肾窍,道家称为夹脊关。 肾的动脉自背大动脉由肾脏中央侧凹处肾门通入,肾的静脉由肾门通出而入后大动脉。输尿管亦由肾门通出而入膀胱。 肾脏上端有肾上腺,又称为副肾,道家称为阴维穴,在两肾上端一寸三分,为白色腺体小泡,是人体中无比重要之器官。 这小腺体分为内外两部,其内曰髓部,由交感神经(又称自律神经,为不随意肌)周围细胞变化而成。 髓部分泌为"肾上腺素",皮部分泌为"皮素",除去副肾髓质,并无问题,如把副肾髓质割去,人则在一二周内便会死去。其对人体健康之重要,可想而知。 肾的营养固然重要,同时副肾的锻炼,尤不可忽视。如能利用各种适度的刺激,便可把副肾锻炼得强健起来。因为神气的鼓荡,在左、右两肾上部,即能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促进心脏之机能,增进血液之糖量。 副肾司由内分泌之控制,所谓"固肾"之功夫,同时能加强泌尿系统之排泄工作,伸张腰椎,紧撮由腰部神经丛所发出分布于腹腔之神经,刺激各器官,增进其机能。其处稍上有阳维穴(心窍),乃能以阴会阳,即使满身轻灵便利,跳跃飞腾。 玉枕关 三、玉枕关 玉枕,在颈项之上端后腰部,居人身之上部。孔子时代的六艺教育,随时教人下颌内扣,即所以使颈项自然伸直,与尾闾成一直线,上体遂中正而不偏倚,气即得经夹脊过玉枕而至顶,道家称此为玉枕关,又称第三关。 "顶",头顶也,为神明之床,居中有穴,曰泥丸宫,丹田上行之气,经尾闾关、夹脊关过玉枕关而入泥丸穴,气贯顶,复化为液,液凝而为髓,这便是脑髓。脑为髓体,故称脑海。 就生理学说:脑神经与脊髓神经(即运动神经与知觉神经)通过枕骨大孔而连成一气,此即所谓之神经中枢。 颈为人身上部之枢纽,有颈神经丛集于此。由脊髓分出通过于躯干四肢,所以颈部的运动,左、右顾盼,就是要运动此神经丛,所谓"五劳七伤往后瞧",眼到气到,其功效,可以紧撮由颈神经所发出分布于气管及胸腔之神经,刺激其器官,增强其机能。 比如在气管前马蹄形腺体的甲状腺,原有促进新陈代谢及增进身心发育的功能,打太极拳时下颌后收,舌抵上腭,即能达到此腺之运动。 又如玉枕正前面的脑下垂体,为髓营养的输送器,它不但贯通全身骨骼,来往活动,供给营养,而且在发生任何变故的时候,会立刻产生荷尔蒙,刺激副肾,副肾亦会立刻产生荷尔蒙,传达各部器官,以应付突发事变。 又如任脉,在大脑两瓣之连接处,督脉在小脑两瓣之连接处,两脉之气通,必须经过玉枕关。 什么是颅骶脉动? 颅骶脉动(节律)CRI:由脑脊液为介导(脑脊髓液的释放和吸收)的一种收缩运动(屈曲 flexion)与扩张运动(伸展 extension)生理脉动。 是生物持续存在之规律性、具活动能力的生理脉动。正常情况下,颅骶系统呈现每分钟6-12次的节律性脉冲。这一项颅脑脉冲(节律)不同于心脏的波动或呼吸运动而独立存在。 必须强调:颅骶运动产生的运动是非常微小的。它从颅骨到骶骨甚至全身都可以触诊到。 现代西方医学研究者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X-线、CT、MRI、超声波、激光、红外线等 ) 可以证明人体的颅骶节律这一"中心概念"的生理和临床意义。 什么是颅骶疗法 颅骶疗法之父威廉·G·萨瑟兰(1873~1954)从整骨医学开始探索,发现了22块头颅骨存在着一种类似"鱼鳃"的活动性,此后,他通过一生研究和实践颅骨按摩法,并深入探索到生命之息(中国人称之为真气)。从其研究成果发展和延伸,之后在世界上出现了两大颅骶骨疗法的分支: 颅骶生物力学疗法(CST) 颅骶生物动力学疗法(BCST) CST是用一种经过特殊训练的轻微手法,探测颅骶节律和脑脊液流动,解除颅骶系统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紧张和压迫,调节脑和脊髓的功能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系统恢复正常联系和自然运动,达到身体疾病疾与心理精神的疗愈。CST的主要手法包括:调整颅骨、松弛筋膜、硬脊膜脑脊液引流等技术。 BCST是通过双手的触诊,操作者给受术者的身体创造一个具有联结性的安全空间,协助受术者连接生命源头的原始动力,允许受术者的创伤透过溶解的方式呈现,唤醒和支持受术者的身体智慧来进行自我调整,回归内在平衡,实现身体功能恢复。 探索:运用颅骶骨疗法打通任督二脉? 1、颅骶骨疗法认为:枕骨与骶骨有联动性,头颅骨与脊柱有对应关系。 探索:是否可以通过手法调整枕骨与骶骨的联动,改善盆骶联动、脊柱联动,促使尾闾关、夹脊关的打通。 2、颅骨中的真气流动,均在硬脑脊膜与颅骨之间,如果颅骨与硬脑膜发生有黏连,造成头部气机循环不畅,脉之气受阻。 探索:是否可以通过颅骶骨疗法的手法操作,松弛颅骨,促进颅骨之中气之循环,打通玉枕关。 3、颅骶骨疗法认为:脑脊液是生命之息(真气)在物质身体中呈现的载体。 探索:是否运用颅骶骨的手法,促进第三脑室的脑脊液循环(点火),使脑脊液在全身硬脑脊膜管中流动畅通,连接生命之息,促进真气周流全身。 源 清 颅骶BCST·CST整合传播者 工作室地址 广西南宁市东葛路嘉和自由空间 广西桂林市澳洲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