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与制度调整研究


  摘要:当今时期,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而导致社会矛盾越发严重,尤其是由于劳务双方而造成的劳动矛盾。劳动关系纠纷日渐增多,种类也更加复杂,而群体性劳动纠纷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与制度调整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劳动争议 影响因素 制度调整
  现阶段,群体性劳动争议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群体性劳动争议不仅会影响到劳动者的自身利益,并且还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必须对群体性劳动争议提高重视程度,正确分析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有建设意义的途径,以此能够正确妥善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我国总体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相关数据调查,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与东部地区,并且之间差距较大。根据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总值代表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得出其与群体性劳动者争议之间的关联,两者之间具有正比关系。也就是如果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那么此区域群体性劳动争议发生概率越高。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状况的衡量指标,是指就业领域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较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就推动了东部城镇化的发展,使工业逐渐替代农业成为经济主导,最后转换为服务业。并且考虑到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劳动关系也更加复杂,主要是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疏导、有效预防劳动主体双方之间的关联,那么必将会导致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的发生。其中,由于社保情况而引发的群众性劳动争议事件最有可能发生。
  第三,行业因素。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普遍存在区域建筑业、制造业以及交通业。而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主要是长期以往,制造业主要通过较为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外资,而国内企业多数缺乏有力竞争条件,必须通过低价提升竞争实力,而此种方式必将会对人力成本进行压缩。受到恶劣工作环境、低廉劳动报酬、以及较大工作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劳动者身心疲惫,一旦出现不满情绪,极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群体性劳动争议。
  2.劳动就业因素
  劳动就业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流动情况。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和进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地域差距依旧存在,劳动力依旧由经济落后区域向经济发达区域进行迁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向城市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移动。
  第二,劳动力供求状况。对于一个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劳动力供求状况的衡量,不仅包括人口流动数量,还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相比较而言,我国东部地区的失業率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出现此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并且受到较大行业竞争因素影响,但是岗位比中西部地区更加充足,所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就业岗位比较少。
  第三,劳动者受教育水平。通过对我国各个地区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数量进行调查发现,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发生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关系并不是非常紧密,但是随着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必将会逐渐提升其维权意识,从而引发劳动争议事件。
  3.基层组织发展因素
  不管是职工代表大会还是工会,均无法有效预防和解决群体性劳动争议,也就说,基层组织的发展对于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并没有一定意义。
  二、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制度调整
  1.促进灵活就业
  当今时期,"新常态"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推进,由此产生了各种新兴经济形态,对于各种各样的劳动关系,我国在进行立法时,还需要采取相比包容的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必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劳动关系,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灵活可行的就业方式,而非标准劳动关系,恰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符合现阶段的用工方式需求。所以,确立非标准劳动关系,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弹性用工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顺应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是劳动者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选择。
  2.加快社保统筹
  在确保省级统筹工作完善的情况下,不断加强建设和完善社保国家统筹,努力实现参保人不仅能够实现个人账户存储额的转移,并且还能够实现单位缴费的转移,从而防止出现"白缴费"情况的发生。并且,对于参保人员在不同地方的缴费,实施年限合并计算的方式,累积计算个人账户储存2额,此种制度不仅适用于城镇职工,并且适用于外来务工农民工身上,防止出现不平等的现象。不仅于此,还可以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社保机构信息库、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同时新制定的社会保障卡,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不仅可以异地查看社保信息,并且可以实现异地结算和刷卡行为。尽管我国现阶段的社保基金本地区域统筹方式,具有一定的必然道理,但是需要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缴费费率等因素。
  3.完善罢工立法
  群体性劳动争议之所以高发,主要因素在于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范罢工行为,从而导致很多劳动者认为"法无禁止即是自由",进而出现权利滥用的情况。并且由于罢工而导致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出现时,我国政府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式、或者具体措施处理此类事件,所以一般是采用武力镇压的方式进行解决,此种方式不仅无法在根本解决问题,严重情况会进一步伤害劳动者的合法群益,激化矛盾,使群体劳动关系得到恶化。所以,有必要建立罢工立法,进行完善,可以在民事责任豁免或者在刑事责任豁免中明确规定罢工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威慑劳动者,防止出现由于群体性事件而导致的损耗社会秩序、企业利益的情况,并且能够进一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者能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使用合法手段,保护自身利益。
  4.完善权利争议解决机制
  通过正确区分争议类型,在公力救济调整范围纳入权利争议,有利于降低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发生概率。首先,区分劳动争议类型。如果劳动者想要采取罢工的方式解决权利争议,还需要合理借助工会的力量以及政府的支持,以此将其拉回到公权力的救济程序中;如果劳动者法律意识不够强,还需要依靠政府来寻求帮助。其次,降低公力救济成本。也就是指社会资本、金钱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当事人必须具有设备资本,考虑到劳动者在社会中地位较低,相比较用人单位社会资源较少,所以此种不平等情况会对劳动者的维权方式选择造成影响。所以,我国立法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降低公力救济成本,使程序得到进一步简化,或者可以见面一些诉讼费用;此外还发挥劳动监察的作用,以此防止出现群体性劳务争议。
  综上所述,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经济因素影响最大,可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发生概率。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重视劳动争议所带来的后果,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条例,调整社保制度,采取灵活的劳动关系,以此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群体性劳动争议。
网站目录投稿: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