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凯丽 王晶晶 高山 【摘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财务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转型,会计工作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将财务和业务等进行有机融合,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因此,高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及时进行调整和转型,聚焦"业财融合"的时代要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据此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多元化动态考核方式的建立、产教融合的深化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 业财融合;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7-0121-04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环境剧烈变化,为了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我国正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和会计改革。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 2014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建立了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4+1"的有机发展模式;要求单位应遵循融合性原则,将会计工作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进行有机融合。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会计的关注点逐渐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管理会计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政策引导下,培养能够将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相互融合的专业人员,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健康成长是这一背景下对财会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廖诣,2017)。 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许多初级重复的财务工作逐渐被信息化、标准化,许多传统会计的核算工作将被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替代,然而企业需要的预算、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税收筹划、资本运作等高附加值的工作仍然需要专业财会人才,财务的界限变得更宽泛。调查显示,一个成熟且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对业务财务的专业化要求非常迫切。 基于此,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向管理会计方向转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且要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其他知识,熟悉企业的运营流程及具体业务,也就是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会计专业人员。 二、行业和用人单位会计人才需求趋势 基于以上背景,为了掌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笔者对江苏省内企业的业财融合程度以及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各行业、各规模、各性质的企业共75家。 (一)企业的业财融合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仍有80%的会计人员将精力放在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中,真正用于企业经营决策上的时间不足20%,业财融合深度有待发掘。究其原因,与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无关系。当前,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方面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教学内容重视传统的财务会计,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还比较陈旧,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程度不高;教学考核仍以知识考核为主,能力考核不足;产教融合有待深化等。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不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调查 笔者围绕企业岗位需求、企业招聘时重视的因素、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企业要求的会计人员专业技能、高校应培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几个方面展开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1.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的75家企业对出纳(48家)、会计师(43家)、会计助理(42家)、财务助理(39家)四个岗位的需求较大,表明大部分会计人员毕业后从事的还是专职工作。 2.企业招聘时重视的因素。有74家企业(占到98.67%)认为专业知识水平最为重要,还有59家企业(占78.67%)认为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其看重的,另有33家企业(占44%)比较看重实习经历,分别有26家企业(占34.67%)和21家企业(占28%)还关注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 3.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企业将拥有较强的工作责任位列第一,其次是敬业爱岗,团队协作意识位列第三,对于职业素质如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进取等企业也颇为重视。 4.企业要求的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半数以上的企业对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分析、税收计算与申报、财务软件操作与维护及财务预算与分析这五类技能十分重视。 5.高校应培养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方面,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企业认为最有用的课程,占比为81.33%;其次是财务管理,占比80%;税法、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税收筹划、高级财务会计也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很重要。实践知识方面,企业认为最有用的是Office高级应用,占比为77.33%;其次是会计专业综合实训,占比69.33%。此外,企业还专门提到沟通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Sas 或者 Spss等工具的应用等。 6.高校应培养的能力。89.33%的企业认为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至少一种其他技能:计算机能力占23%,业财发展、政策、心理学等其他技能占23%,沟通合作能力占19%,营销和金融能力占18%,精通相关法律占12%。此外,还有89.33%的企业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与专业知识相關的竞赛。 (三)企业对会计学专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等方面的看法调查 除发放问卷外,笔者还实地走访了国电南自、苏宁集团、毕马威等大型国企、民营、外资企业,了解具体企业对会计学专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等方面的看法。虽然调研企业属于不同性质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但对于会计学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均存在类似的观点。第一,随着大数据、云会计的发展,财会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只是正面临巨大转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应由基础核算转型为全面的经济管理型人才,未来的财务人员将更侧重于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对公司整体业务、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要能够渗透各业务层面,以项目为单元,向业务财务人员进行转型。第二,随着企业经营不断强调业财融合,业务经营将牵引财务发展,财务发展也将支撑业务经营,业财融合要求公司财务系统要嵌入业务运营系统之中,财务人员必须真正成为业务人员的伙伴,分析经济运行与绩效评价,这就要求在学科体系中增加针对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配套课程,增加管理会计案例实务教学内容的比重,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师资培养,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企业调研、实践。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企业普遍反映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Excel的应用。第四,企业还对财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提出了要求,如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主动性、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和应变能力等。 三、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变化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此外,《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要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并确定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力支持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以上政策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要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要提升课程内容质量;要加强实践教学等,这些都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 为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会计转型的要求,同时鉴于应用型本科学校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办学面向,笔者所在学院的会计学专业明确了"管理型"初级会计师的培养定位,旨在为各单位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管理岗位输送专业人才,也为本专业毕业生能够成为高级会计管理工作者提供上升通道,使本专业成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财会人才输出地。 基于此,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会计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会计准则和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会计鉴证、会计咨询及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专门人才。该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区别于一流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区别于一流本科院校主要是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能力"培养,区别于高职院校主要是突出"会计管理化"方向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形成"第一第二"課堂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价值引领,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具备健全的人格、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中特别强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坚持和强化第一课堂的基础和中心地位,通过协同管理、协同教学、协同学习等策略,建成"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实行第二课堂"进教学计划、进课时、进学分"的"三进"制度,克服传统高校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笔者所在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特别开设第二课堂模块,共6学分,包括"思政课"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课外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指导、生涯规划指导等。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并支持学生组织开展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的多元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有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畅通师生交流渠道,形成良好互动机制。 (三)紧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突出"业财融合",重构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企业调研问卷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大智移云物"背景下,企业经营不断强调业财融合,对财务人员的需求由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向能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并进行管理决策,因此,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四个层级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业务知识+专业知识", 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业务沟通能力+专业决策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接社会需求,课程系统的框架如图1所示。 在通识教育阶段,培养学生重点掌握计算机基础及Python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应用等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专业基础阶段,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知识及支撑企业业务活动的各项管理、战略、法律、运营等业务知识,具体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战略管理、经济法、生产与运营管理等,培养学生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业务沟通能力。 在专业课程阶段,将已习得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业务知识与投资、金融等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等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增加专业课程业务处理软件的使用、业务背景知识的介绍和业务流程的梳理,从而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良好融合。同时,在专业方向课选修中,增设实务前沿模块,包括财务共享中心实施与服务、云财务智能报账与核算和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课程,以适应"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对财会人员的需要。 在集中实践环节,通过VBSE、财税一体化等跨专业集中实践课,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具有较好的整合资源、处理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全局观和责任感的培养,从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训练,在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沟通能力;在高年级以专业知识为起点,梳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业务知识、业务流程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业务知识,理解财务对业务的支撑作用,跳出财务视角,站在企业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专业决策。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互联网教学手段,强化"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的融合" "业财融合"的时代要求,促使核算型会计向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转型,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迭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进行变革。应更多地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頭脑风暴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模拟、分析、讨论、展示、研究企业业务活动,引导学生用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的视角考虑财务问题,带领学生一起认识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通过画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业务逻辑和流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关注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管理、投融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进行人财物和成本预测、经营决策、财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从而更好地掌握财税政策和会计准则;同时,辅以微助教、对分易等助学APP,借助慕课、云平台等互联网教学手段,通过视频讲解播放、问卷调查、线上练习、分组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在专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转换思维,在深入理解"业务"的基础上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的融合"。 (五)重构课程考核模式,提升教学评价效果 基于"业财融合"理念下的培养规格,构建"三维多元动态一体化"课程考核模式(见图2),"三维"是围绕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多元"即考核方法和考核主体多元化,针对考核方法,可以结合考核标准,选择能够有效考核学生业财知识和业财能力的考核办法,如针对业财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口头汇报、作业、单元小测验等,对业财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务操作、工作任务、专业竞赛等,同时通过教师、学生、辅导员、企业等多元化主体进行课程考核;"动态"是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强调对业财知识和业财能力的过程性考核;"一体化"是指围绕教学评价思想和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考核模式的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考核范式,从而实现"以考促评""以评促学""以学促长",达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升。 (六)拓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业财融合"要求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坚持"开放办学,多方合作,内涵发展"的思路,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课程和项目,邀请企业资深人员来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立足新业态需求,打通专业的隔断,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形成专业的新方向;特设与企业共建课程方面,设置包括实务前沿选修方向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和企业实习等,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优势,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在学校的课堂学习环节获取间接知识与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生产实践环节获取直接的实际经验、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有机结合,将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扩展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模式,通过实践工作锻炼,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业财融合"综合能力,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促进师资队伍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反过来又加强产学合作。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王斌.论业财融合[J].财务研究,2018,(03):3-9. [ 2 ] 张庆龙.业财融合实现的条件与路径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01):109-112. [ 3 ] 徐光华,沈弋,邓德强.环境嬗变下的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015,(12):87-89. [ 4 ] 张梅荷. "互联网 +"背景下"业财融合"教学的挑战与变革[J].教育教学研究,2018,(05):207-209. [ 5 ] 张前前.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205-206. [ 6 ] 廖诣.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人员培养[J].财会信报,2017,(06):103-105. [ 7 ] 毛雪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商业会计,2017,(24):2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