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化产业成为保定市支柱产业的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保定市文化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从文化政策、文化技术、文化人才、文化资本、文化市场几个维度挖掘保定市文化产业当前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归纳保定市传统支柱产业的现状和保定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然后,分析问题,挖掘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尚未成为支柱产业背后的原因;之后,根据保定地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和现状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遴选出保定市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文化产业类别分别为文化旅游类、民俗艺术类和加工制造类,最后针对这三大类别的文化产业分别制定成为支柱产业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 支柱产业 发展路径
  一、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定义,文化产业指的是提供给社会公众的文化以及相关产品的全部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畴涵盖了:a.以文化为核心,以满足公众精神需求为目的进行的创作、生产、传播、展示,产生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包含服务及生产产品);b.以文化产品为目的各种辅助的生产活动;c.用于承载文化产品的物品或工具的制作、展示、传播、使用的文化生产活动;d.用于生产文化产品所需设备的生产制造活动。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本论文将保定市的文化产业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文化旅游类、民俗艺术类、加工制造类,并分别分析这三类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一,保定文化旅游类资源丰富。1986年,保定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2004年被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保定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以及人文历史景观,包括2处国家AAAAA级景区、8处国家AAAA级景区、2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森林公园、47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大慈阁、钟楼、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杨公祠、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育德中学、第一客栈等。
  其次,保定市民俗风情独特、民间艺术众多。汉族除外,保定有42个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等,主要分布在3个民族乡,38各聚居乡镇,182个民族村中。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但依旧传承着敦厚质朴的民风民俗,给保定带来很多独特精彩的风貌。如保定市有11处清真寺,具备浓厚的回族民俗观光价值,另外保定市的一些民間民族和文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口口相传,闻名遐迩,已经渐渐与保定市物质文化一场相结合。2012年5月保定市《关于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提到:要集中力量扶持定州大秧歌、老调、雄县古乐、徐水狮子舞、安新高跷、定州子位吹歌、高阳昆曲、安新圈头村音乐会、易县百子龙灯、清苑哈哈腔、涞水高洛古乐等艺术团体,充分显示了市政府对民俗艺术类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
  第三,保定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具有优势,最具代表性的是县域的文化产业经济飞速发展,并涌现出了领军类的企业集团,诸如曲阳荣杰石材雕刻,易县保军绞胎陶艺,顺平伊祁山旅游文化及工艺品等。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保定市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但是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保定就是文化强市,目前保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很低,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从文化市场方面来看,数量不多,管理滞后。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保定市区仅有文化市场6家,县域文化市场数量少、分布散,文化市场体系距离理想的开放、高效、有序尚有一段距离;第二,文化资本方面开发与利用不足,保定市的城市建筑、街区设计、道路管理设施等诸多方面并不能反映古城的文化特色;第三,文化人才匮乏,质量尚待提高,人才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目前保定的文化产业人才仍然十分欠缺,制约了文化产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竞争力;第四,在文化技术方面,仍较为依赖历史上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而对现代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技术开发显得不足;第五,文化政策方面,近些年来,保定市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诸如2014年11月推出的《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但是在具体落实方面细节的监督与任务的落实尚有提高空间。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保定的支柱产业便需要明确不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量身打造不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拉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保定市传统支柱产业的瓶颈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第一产业年均增速4.1%;二产业年均增速9.6%;第三产业年均增速10.1%,年均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结构继续朝着"三、二、一"方向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12.7:55.0:32.3转变为2015年的11.8:50.0:38.2,第一产业比重回落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回落5.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保定市纺织服装、汽车、新能源发展显著,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这三大支柱产业GDP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逐步增加,并对规模以上工业起到显著持续拉动作用。现有的支柱产业需要做大做强毋庸置疑,但是伴随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5全年全国空气质量排名最差的十个城市,保定市始终名列其中。环境问题给城市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现在需要刻不容缓的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完成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文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它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已经为全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因此将保定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发扬两者的优势对于推动保定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这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很多城市的发展上得到证明,国内诸如深圳,它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和市场发展优势,确立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因此,基于保定丰富的文化资源,基于城市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变迁,文化产业成为保定的支柱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机遇和优势。endprint
  三、文化产业成为保定市支柱产业的路径
  1.文化旅游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文化旅游类的产业应该实施旅游主导型发展路径,要合理安排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合理安排旅游资源的前提是要对保定市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地域民俗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安排,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区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融合并发展保定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产业离不开文化精髓,旅游产业更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推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与常规旅游相比更加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拓宽红色旅游路线、历史文化旅游路线、集中传播保定市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加强对古迹旅游文化的深度传播等来实施。
  2.民俗艺术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民俗艺术类文化产业可以实施节庆会展主导型发展路径。借助白沟市场资源,大力发展保定书画、定兴景泰兰、曲阳石雕、涞水工艺玻璃、曲阳定瓷、雄县黑陶、易县易水古砚、绞胎陶瓷、安新苇画等工艺美术品牌,定期开展会展活动,和会展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保定的城市品位和民俗艺术的知名度,从而带动保定的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市政府已经逐步加大了对上述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意创新力度,并鼓励节庆、会展的策划与开展,在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保定白沟(中国)箱包节、保定民俗文化节等节庆和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
  3.加工制造类产业的发展路径
  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可以实施加工贸易主导型发展路径。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实施文化和其他各产业渗透融合,已经成为保定市的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的快速途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其他产业的资金、技术,结合新的管理模式,更容易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融合后的其他产业,也具备了相应的文化特性,有利于其在市场大潮中具备竞争优势。保定市的纺织业、新能源和汽车制造業等都有与文化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类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巨大空间。与此同时,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将保定铁球、雄县黑陶等传统特色工艺品实现有效分工的产业集群模式,积极推进制造型文化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在此基础之上,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诸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曲阳宏州大理石工艺品有限公司,打造知名品牌,将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科技理念进行深度的融合,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打造国内甚至是国际的知名品牌。
  四、结语
  保定市文化资源丰富却存在着实际发展的困难,希望本论文提出的措施能全方面地、多角度地帮助保定市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的对策能够有效地针对保定市,加快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速度,从而拉动保定市GDP的增长,为更多人带来就业机会并能够更好地传播、发扬保定的历史文化,以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网站目录投稿: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