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为对正在招生的2年计划感兴趣的朋友,增加点信息——2年计划第十八课,情绪的体性观描述框架。 ——老梦 ---------------------------------------------------------------------- 对认知的慧观中我们涉及到一个问题:作为思维的基本载体之一,心象发生在从额叶皮质到丘脑之间的连续"地带"上。越靠近丘脑的心象(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我们越习惯用"情绪"、"情感"之类的名称去指称它,并且这部分心象在西方心理学体系中被划归"情绪"来考察了。而越接近额叶皮质的心象,西方心理学倾向于把它归属于语言或者言语(知性)。除去这两部分的心象才被当成了心象(的基本部分,也就被称为了"意象")。在西方心理学的划分中,心象(意象)和语言的运用(言语),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总体来讲,这两部分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化特征,作为认知者的主体很少(甚至基本上不)进入认知的内容之中。而"情绪",虽然具有主体性,但因为他的主体性,我们也不太容易去意识到这是主体的性状和功能,而是直接"成为""情绪",直接"实现"这个主体。——人们普遍表现出一个习性——不愿意或者不容易"返身"看到自己——要么把自己放到自己对面当成"它",要么当成"我"寻求"实现"。心象中的知性部分,便是"它"的部分,"情绪"部分便属于"我"的部分。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有一段不短的时间来考察一下"心象"中这个"我"的部分——从情绪开始。你可以把情绪当作心象的一部分,把对情绪的观察作为慧观的一部分来把握;也可以把情绪作为独立的"我"来把握。把对情绪当成相对独立的"我"的"体""性"来观察,属于体性观的范畴。我们的课程选择的是"体性观"这种把握方式。 所谓体性观,就是运用觉观的操作方式,去理解和认识"我"的"体""相""用"。 在觉观操作体系中,既不存在纯粹的客体化(对象化——认知化——它化),也不存在纯粹的主体化(自我中心化——心智化——我化),而是把两者"不二"起来,让整个工作系统都成为"你"——你化。"你"的意思是:"你"不是"我","你"不是"它","你"是"我们"。——我像体会"我"自己那样体会你,也像我体会"它"一样体会你,同时"知道"你被当作"它"的时候,在把你当做"它"的那个人心中对你的感受,和你自己心中的"我"感受。这实质上就是一个"你"、"我"、"它"三者不二、不三的"不二"状态。这大概是所谓"体性观"(觉观"我"的体相用)的操作要点。其实当我们习惯于这样认识个体,个体跟个体之间的分裂就会消除,而成为整体——既不是"一",也不是"二"、"三"、"万",而是"万法归宗"——"万法"和"归"和"宗"不二,不"二"不著"一"。 上面这一段,你可能一时不容易理解。不过不要紧,因为接下来,我们有很长时间依循它们去观察和体会情绪。我和大家及其之间一起来经历这段以后,你的理解会不断增加。希望你能在心里给这块"明白-不明白"留下足够空间,赋予自己足够时间和耐心。 下面,请你装着这个"糊涂",跟着我来"明白"后面的事项: 现在你可以尝试,找一件最近发生的让你难以释怀的事,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怎么开始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结束的?你跟这件事情起个什么名字? 现在,你把这件事情放在你面前,叫这个名字的的事情。如果觉得位置放的不合适,可以调整一下。 现在这件事情就在你面前,你体会一下,你的身上哪些地方在反映它?你觉得你产生的情绪叫什么名字? 慢慢体会,直到你能够描述这些反应,比如松、紧、张、弛、冷、热、乱、静、黑、白、快、慢、明、暗.......这个(些)状态占据多大的区域?跟它相邻区域的分界面是什么情况?这些反应,让你觉得怎么样? 体会这个(些)反映这个情绪的区域,你看看这是针对什么情景的反应?这个情景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一下会是个什么词汇或者短语或者画面? 体会这个(些)反映这个情绪的区域,你看看这些反应都把你的身体弄成什么样了?详细的观察一下这个(些)区域的细节。 体会这个(些)反映这个情绪的区域,你看看这些反应会让你联想到过去的什么?看看这些反应中蕴含了一些什么样的看法(道理、信念)?什么样的推理? 体会这个(些)反映这个情绪的区域,你看看你这些反应它们正在做什么?做过些什么?想要做什么?最终是需要什么(做到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停下来)? 最后你看看,面对这个格局,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你觉得这就是你刚才认定的那个情绪的全部内容吗?如果还有遗漏的,那会是些什么?把它们补充上来。 这就是你的这个情绪了,是吧? 你看看情绪是不是由下述几个元素融汇而成的? 1、情景/感知元素:"引发"你这个情绪的外部情景,其实已经通过感知觉和其他认知加工,翻译成了你内部的身体状态,像磁盘记录影像一样,用身体上的"凹凸"表达着。当然,还包括在这时呈现激活状态的过去的内部表达经验。这个部分在普通心理学的传统中是从心象的"言语化"一端(知性化)命名的——情绪刺激——外部情景对于你的意义。人们在日常表达中所说的:因为外边发生了什么(外部情景比如骂我)所以我如何(情绪比如生气),其实是非常对象化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往往被称为情绪诱因、情景等等。而情绪诱因和情景的实质,则对应着内部的"情景-感知"、情绪刺激。"情景/感知"元素,是一个"内—外"向度的概括性表达,有点内外不二的意思是吧? 2、认知/符号元素:这是在情绪运行中,可以被你体会为语言或者其他形式的概念、判断、推理、规则、态度、假设、信念等等的情绪组份。你感觉得到,这些认知性成份在内部就像意思、意思流一样,专属于这个情绪。在言语化以后是认知,内在则是更加底层一些的、好像记录在身体上的符号。这部份内容,在普通心理学中被单独划分出来称为了"认知",西方心理学特别是普通心理学的情绪描述中不包含这个部份,实际上这是每个情绪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3、身体表达/体验元素:这是情绪在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及其相关联的体验。比如恐惧情绪下,全身血液向下半身流动,这种血液流动的变化会导致你在主观上产生一种冷、黑的内部体验。这个部分既是生物学因素,同时也是内部体验——身体表达及其相伴随的主观感受(这个内部感受的目标/行动部份,因为它的重要性被划入下一个要素——动机/行动要素)。在普通心理学中,这个要素被内外分割,当成了两个部份:生理反应部份叫做情绪的生理唤醒;内部的主观体验部份叫做情绪的主观体验,并提供了一组描述指标(强度、紧张度、确定度、复杂程度等等)。 4、动机/行动元素:动机/行为要素是专属于这个具体情绪的动力性因素。动机是与目的相关的行动指向性,是已经被目标赋予了方向的行动能力。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通过检索做了什么、想做什么等等找到它们。内外统一起来说,这组元素的意思是:因为我的行为动力已经被赋予了某个具体的目标,似乎成了行动蓝图,所以我通过行动在动机控制下实现这个蓝图。这部分内容在普通心理学中被称之为情绪行为,但是有忽视内部行为,忽略内部动机的趋势。而作为情绪本身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内部行为。在普通心理学中,动机被移除了情绪结构,一般化地当成了人格结构的内容加以研究,这是会给临床工作带来困难的。 5、目标(要求)/需要元素:目标是动机的指向,行动的终点,它对应着一个人内在的需要。目标(要求)指向外部客体;需要是主体内部的缺失状态(坑洞)。这一组元素是每一个情绪的内在根据。内外统一起来说好像是:外边那个东西拿回来刚好可以填补这个内部的坑。情绪作为生活经验的基本组织单元,这组元素实际上是组织中心。普通心理学把它移除了情绪结构,在人格心理学中作为人格的组份加以研究,可以理解,这样的把握方式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通过观察,你会发现,情绪是一个内在的"生物-心理-社会"结构。就像这样一个怪物:内部的根子长在你身体内的某地方,外边长着环境(从根本上表现为社会文化),在中间发生着广泛的主观体验和认知活动,并且这是一个有内在"中心"控制着的自为系统。也像智能机器人内置了一套程序,遇到特定情境,这套程序所载的蓝图便实现成一个真实的情绪。 从外部世界对人的要求和效能的角度,情绪有一个适应的问题,于是有了情绪调节这个课题。情绪调节的两个着眼点不外乎就是:要么调整情绪的内部状态以适应环境要求,要么调整或者改造外部世界以适应情绪要求。 对情绪结构、实质、运行的全面观察,是达成情绪调整的基础。我们这堂课的任务是交给你一套观察模型及其使用方法。希望课后认真练习,熟悉这套模型的使用。在今后,你需要仰仗它来积累你对情绪的亲密接触能力。 课后练习:尽可能多地运用情绪观察记录表,观察你的情绪运行中显示出来的情绪结构(而不是构造)。 欢迎关注2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