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嘉婷先听了我两节课,然后自己去上组内公开课。晚上又整理听课笔记。很用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用功,所以公开课上得很好。以后会越来越好。 今天我上《鸟的天堂》,旧课文,还是用旧方法教。不过我的旧方法很适合新教材。 20191204统编版五年级上册《23、鸟的天堂》 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 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家》、《春》、《秋》、《随想录》等。 课文:写的是广东的榕树,榕树独木成林。图片。 二、初读课文,从词语角度,联系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生字词语 ①易错词语:照耀 木桩 缝隙 颤动 应接不暇 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语: 不可计数 一簇簇 ——指大榕树,不可计数的是枝干;一簇簇的是树叶 停泊 涨潮 ——与作者有关,第一次去没有看到。 不禁 兴奋 ——第二次去,看到了。 (第一组词语,关注易写错的部分,如"颤"、"暇";第二组词语,基本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朱老师常常将词语和句子、课文主要内容联系起来。) 三、精读课文,感受动态、静态的景物描写。 (一)出示四句句子,了解"鸟的天堂"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①读一读,为什么要读这几句句子?(朱老师的问题,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老师教学设计的角度来问,而不是类似考题的语言,更有启发性。) ——都有"鸟的天堂",这是文章的线索。 ②为什么有的有双引号,有的没有? ——"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鸟的天堂说明这里适合鸟儿生存。 ③为什么作者认为这里非常适合鸟儿生存?(暂不回答) (二)看图读文——第一次看到的:树(枝干和树叶) 1、读第5-6小节(这里是我看到榕树后产生的误会。) 2、读第7小节(这里解开了我的误会。) ①这一部分写了什么?——树的枝干。 引导:写景物的文章,要抓住不同的方面来写。除了写枝干,课文还写到了什么? ——树叶。 3、读第8小节(树叶),看图片。 4、思考:为什么只写榕树的这两个方面? ——是典型的特点;除此以外还要写鸟;这是最壮观的地方…… (在这里,老师从选材组材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享,有课文的内容角度,选材角度,安排详略角度等等。朱老师说,思维是可以调理的。确实如此。) 5、思考:本单元重要的目标是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动态。在这里,对树干的描写是静态的,对树叶的描写是动态的。怎么写出树叶的动态感? ——"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新的生命在颤动"。 小结:动态描写景物,不仅可以看修辞手法,也可以抓住一些动词,关键词。 第二课时 *回顾 1、读描写树叶的段落。 2、作者最后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美在哪里? ——充满生命力。 (这句话也让读者感受到,第一次去看鸟而没有看到的扫兴之感消除了一些。榕树也足够壮观,正是有了这美丽而壮观的榕树,才成就了鸟儿幸福生活的家园。) (三)看图读文——第二次看到的:鸟 1、读12-13小节 2、同样是写鸟,写法却是不同的。哪里不同? ——第12小节写的是一群鸟(即整体);第13小节写的是一只鸟。(即个体) 3、第12小节:一群鸟。写到了哪些信息? ——数量,大小,颜色,动作。 (以读促讲,在朗读和倾听别人朗读的过程中,提取信息。写景物时,分成不同的方面去写;同时,在读文章时,也要分成不同的方面去读,才算是真正读懂。朱老师随时在教学生读书的方法,写作的方法,不断复现之前的重要知识点。) 4、第13小节:一只鸟。怎么把鸟的动态写得更有趣? ——有起伏(飞出来,飞进去,站,叫着); ——融入自己的感受。 5、再读第12-13小节,思考:为什么第一次没有看到鸟,第二次看到了这么多鸟? ——第一次:晚上,鸟儿归巢了;第二次:早晨,鸟儿出来了。 (四)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1、读一读最后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鸟的天堂"是引用了当地人的话,而作者认为大榕树真的是鸟的天堂,为什么? ——没有人干扰,生活得很快乐;衣食无忧,环境好,食物丰富;没有人去抓捕…… (这个问题,在理解课文伊始被抛出,最后学生在课堂最后找到答案。最近几篇课文都有相似的设计点,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理解得更加深入。) 四、分享交流 两次看鸟的天堂,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呢?——第一次安静,第二次热闹;第一次有点扫兴,第二次名副其实,不负期望…… 小结:从自己的感受,课文的内容,写法等角度来谈,可见这的的确确是"鸟的天堂"。 (这节课,朱老师通过词语,联系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从景物描写这一单元目标的角度切入,来解读"写树"和"写鸟"这两个部分,分别写到了哪些方面?用什么样的写法来写?如何写出静态、动态之美?接着倒推,思考为什么两次看鸟的结果不同,发现时间与鸟儿的作息有联系。最后由一个问题的伏脉和解答,理解之所以称为"鸟的天堂"的深意。 从目标切入,抓住景物描写,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这和常规的"第一次看"、"第二次看"的设计思路不同,更有方向感,突出重点,使课堂更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