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雯丽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宫斗剧虽然看得不多,只看了甄嬛和范冰冰演的武媚娘两部,不过看得很完整。撇开两剧情节上和制作质量上的优劣不谈,仅仅谈这两部剧心理层面带来的启发,可以看出许多有趣的东西。可能有朋友会说,某剧,或者某剧不合理处很多,但是事实上不合理的地方正体现作者的特殊偏爱,正是心理分析可以深入的地方。 我比较喜欢唐朝的人们还尚存一些英武的贵族气质,我愿意用绅士这个外来词概括这样的气质。君子这个词虽然好,但是缺了一点尚武的英气。李世民对于站在自己面前的情敌不但不杀不怒,反而有意放水让武媚娘与她的青梅竹马私奔——虽然至高无上的皇权在手,但是竟然还能抑制自己不使用权利。另外李世民娶的妃子,竟然还有前朝妃子。李牧与李治之间的妒忌也从来没有用权力解决,而是决斗——男人的方式。我实在太爱这样敢于直面自己的爱欲的李世民了。李牧为了爱人战死沙场,对男人来说绝对是死得其所,是一种荣耀。 而甄嬛身边的男人就差劲多了,雍正在面对自己的情敌弟弟,连小时候父亲偏爱弟弟的陈年旧醋都要拿出来吃,最终决意杀掉弟弟,为江山社稷恐怕只是借口,更重要的还是心里对情敌的妒意浓浓,最后不惜设计让爱人逼死自己的亲弟弟,以此考验爱人的真心,最后当然还是失去了爱人的心,连小命也丢了。这雍正,内心该有多黑暗,压根不敢爱。至于这个允礼,除了贴心,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男性气质,也根本不敢与皇兄正面对抗,而且都不够心机跟皇兄对抗,三下两下就被收拾了,还是在酒桌上被女人毒死,这种对男人来说极不体面的死法。温柔有余,阳刚不足。温柔无限的太医Dr.Wen,下场居然是阉割—事实上也正是宋代以后权利制度一直追求的,对人性的阉割。 当然这种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造成的。清朝是一个性冲动被极度阉割的朝代,想象一下,由于高度的集权,那时候人们已经经过了好几百年的货真价实的终生培训,代代言传身教,获得了无上的谈话技巧,称作红楼梦式谈话技巧,这种技巧可以阳奉阴违,声东击西,杀人无刀。还能保证他们在日常谈话中也不触碰到敏感词。由于动不动满门抄斩,使得每一个人的生活日日如履薄冰。于是,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文化在人身上带来的后果—你不会轻易的看到人的存在,处处都是伪装的巧妙的谈话,待人接物技巧。 唐朝却正是一个尚武,甚至崇拜欲望的朝代。李世民可以娶前朝妃子,李治可以娶庶母,李隆基可以娶儿媳妇。据说武则天称帝以后,常常把自己享用过的男宠赏给贵妇们享用。这种对欲望的坦诚,是之后的宋元明清都不具备的。所以唐诗会有李白这样的豪勇浪漫之风,到了清代,连谈个恋爱,都要托个梦,死一回生一回,而牡丹亭式的爱情,已经是惊天下之大举了。 刨去了历史背景,则是作者的不同了。甄嬛的编剧与作者是女人,武媚娘的编则是一个男人。不知道是否有这样一个趋势,男性作者多选择汉唐的题材,女性作者则多喜欢明清题材。总之我认为这里基本可以反映男人与女人对于人物塑造上的差别,也可以反映某种世界观的差别。 甄嬛传的普遍反映的是中国女性的爱情观。女人之间的妒忌,最容易用伤害彼此的方式去解决。君不见大街小巷时不时上演正室打小三的闹剧,更此时彼时的出现小三闹正室的喜剧。历史给了"正室"欺负"小妾"的权力,却也剥夺了她们作为女人的应该享有的爱,历史让小妾获得了"爱",却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大部分女人在这套游戏规则里活的缺乏安全感,自相残杀,在选择朝九晚五和朝五晚九之间迷失了自我。于是在一段爱情不在的感情结束的时候难以坦然放手,心有不甘的要折腾一下。不过好在甄嬛是很明白给她痛苦的是这个男人,只是她并不够勇气像武则天一样直接把矛头指向整个体制。而宜修,只敢恨女人,不敢对男人宣战,是她悲剧的根源。 女人之间只会争风吃醋,勾引,心机,欲说还休,却永远不会出现用剑决斗这种桥段。 所以,我想在女人的幻想中,男人之间的爱情大战也大部分也是用权力诛杀的方式去实现的。其实大部分女人对于男人并不了解。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大部分的女孩在父亲那里接受到的爱,就是像雍正这样的,有条件的爱,"如果你做的好,我就爱你"。所以在她们眼里,雍正这样的人,正像父亲,没有时间去理解女人的想法,也不想去理解,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要比放在女人身上有效率的多,他施予女人的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恩赐。对于女人来说,允礼和温实初这两个软弱无力心智不高,却体贴入微的男人,是在父权压迫下重拾女性自信的最好的补药。而最终雍正之死和允礼之死,也恰恰满足了女性的某种非常深层次,或许是停留在螳螂进化阶段的原欲——你如果真的爱我,就请为我死。 武媚娘剧则是一个男性编剧。男人眼中的男人要高大得多。男人认为男人与男人的竞争,要用公平的方式去解决,要绅士的赢得女人的爱。所以李世民即使直面李牧,油然而生一种同志情怀,因为同时爱一个人而更不可以因为残忍失去了爱人的心。而且,这部剧完美的满足了男人关于俄狄浦斯情节的幻想。李治在这场爱情斗争中勇于面对一切政治压力,与病痛搏斗,赢得出色,完胜了父亲,赢得了继母的爱,简直是俄狄浦斯的现实版(注意!这样的俄狄浦斯情节在宋朝以后就变成了薛仁贵在参战二十年以后返乡看见男人的鞋,以为老婆与人偷情,一箭射死儿子的故事,暗喻儿在斗争中落败,所以李治一案绝对是男人与父亲战斗的历史高潮)。 男人对于女人,尤其是不曾得到的女人,会有一种献祭自己的冲动,如李牧这般,为武媚娘战死沙场。一如中世纪骑士对于贵妇们的浪漫之爱——这爱绝对不是为了占有,更不是为了在一起,只是为了荣耀,甚至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爱的贵妇的一条手帕。 再看甄嬛这个女人幻想中的女人,其实彻头彻尾真的是一个女人。女人的问题在于并不是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们需要不断的在被爱的肯定中确认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就是没有人生目标,或者在欲说还休,欲进还退中,寻找到那个最爱自己的男人。她在佛堂里祈求上苍给她一个最好的男人,却为了家庭参加选秀,不想获得恩宠,却仍然不能压抑自己对情爱的渴求去见了自称是允礼的雍正——只能说,悲剧从这里就开始了。 她在剧中虽然聪明可人,顺从乖巧,令人惊叹的没有什么权利欲。可是甄嬛的成功是一种自我牺牲式的,她牺牲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欲望,那种成为自己的欲望,所以到最后明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女性,内心却仍然觉得悲凉,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达成。 甄嬛在雍正面前柔弱的样子,还包含了家庭对女孩的教养和社会对女性非常表面化的期待的。这种期待其实是宋朝以后才开始的。他们都期望女性看起来柔弱无骨,没有性欲,这样就没有权利欲。作者很精妙的把握到了这种期待,迎合了许多人对完美女性的幻想。不过可惜这种幻想是花瓶式的,甚至对于女性本身是毁灭的,一如甄嬛的悲剧。 男人对女人的幻想却在某种程度上与女人对女人的幻想是相反的。我认为武媚娘这个角色代表了男人对于女人更深层次的一种幻想——女人作为女英雄的幻想。武媚娘是个典型的男性思维的女人,从进宫开始就抛弃了初恋,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吸引皇帝,那种林黛玉贾宝玉式的玩味感情的过程,在"武如意"身上就没有,大约是作为男人不在行这个,所以要描写女性这时的心理会非常困难,更是因为男人追求女人的方式就是直接的,不在意对方是否倾注感情的。这是甄嬛没有的决绝。武媚娘的各种出位行为,无不可以看出是一个男人对于女英雄式人物的偏爱。 后来的剧情中武媚娘其实成了李治的精神导师。此片并没有像以往的剧情一样,强调武则天在与李治的婚姻中越权的可能性,只是比较明确的突出了她作为李治的老师和政治生涯启蒙者的一面。这又是男人对女人绝妙母亲式幻想——当我遇到困难时,一位温柔的美女把我从泥潭里拉出来,教我,爱我。 不仅如此,武则天对李治来说,更是并肩作战的好基友,在李治在位多年中孜孜不倦的辅佐他面对一切困难。在剧中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李治心目中牢牢的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对男人来说,一个美丽风情的女人,一个万人仰慕的女英雄,还对自己死心塌地,更加证明了自己的魅力,这该是一件多美的事。 如果我们仔细想,"武如意"其实骨子里应该是个对情欲有充分渴望的男人。她不但不愿意牺牲自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关注的渴望,反而敢于表现自己,愿意出风头,愿意做到最好,愿意突破世俗,能使用自己的深层次的女性魅力,用力的去吸引李世民,也把李治这个比她小四岁的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迷得颠三倒四。 被教养成甄嬛一般乖巧的女孩儿,多半是被历史的"集体潜意识"骗了,就像甄嬛剧中沈眉庄被母亲告知"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样。她们被告知女孩需要沉静,柔弱,淑女,要极力隐藏自己的愿望,但是现实是淑女多半过得不开心,她们可能被当做猎物,被追逐,被当做男性身份的标志,她们的本质是男性权利的牺牲品,然而她们人生的快乐仅止于此,因为她们真实愿望并没有获得满足。 其实现代中国女性常常有一种焦虑,即是按照三从四德式的生活,成为生活中被照顾,关爱的弱者,还是按照西方女性的方式生活,成为有担当,成熟,充满热情的强者,我想这两部剧其实已经给出了某种程度上给出了答案,即使像男性一样优秀,成为一个女英雄式的人物,"她"依然是被爱着的,甚至会被许多人爱,因为男人更容易爱上和他们想法一样,但是身体结构不一样的女人,而女人亦然。由此,在一个时代转变之机,三从四德没有错,女英雄也没有错,只是,三从四德不能让女性感到幸福的时候,成为女英雄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罗雯丽: 奥地利持证的督导下心理治疗师,奥地利家庭治疗协会会员。心理治疗学硕,六年标准培训,四年诊疗+督导。弗洛伊德大学心理咨询员,奥地利独立心理治疗师。擅长女性情感,个人成长,童年创伤,家庭调和。文章未与本人协商,请勿转载。 更多作者的文章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安心人际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