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然天生孤傲,但是曹操的才华的确是真材实料。曹操统一北方后就更加肆无忌惮,天下诸侯都不放在眼里,难道就没有曹操能看上眼的人么?可能曹操欣赏的人一定要是比自己更强的人,当时来看的话的确也没有,不过曹操对刘备和孙权的评价还算挺高的,也算是曹操当时唯二的宿敌了,这要是说找出一个能在文学和治国方面同曹操平起平坐的人太少了。 曹操心性颇高,但曹操也有自己的本钱,他的祖上据说是汉相曹参,他父亲认的养父是中常侍、大长秋曹腾,而他的父亲也是颇为不凡,贿赂中官以及给西园捐钱一亿万得了个三公之一的太尉官衔,真是富可敌国啊。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 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后来因为朝廷动荡,外戚何进和宦官十常侍争权明面化,甚至引狼入室,让董卓领兵入京,直接葬送了东汉皇室最后的威严;董卓可是个杀伐果断的主,毒杀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扶持傀儡汉献帝刘协。 董卓的擅权,加上黄巾之乱,直接导致东汉末年的群雄并起,诸侯争霸;而曹操也在其中,但是起初曹操势力低微,在诸侯联军伐董的时候,曹操只能算是其中一个略有谋略的小诸侯罢了,甚至连孙坚都有所不如。 但是曹操在联军伐董失败后,势力却急速发展;公元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 公元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 曹操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魄力,去藐视天下诸侯,在评价天下诸侯的时候,曹操说袁术不过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是"虚名无实";孙策是"藉父之名";刘璋是"守户之犬";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不过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但是曹操却对两人另眼相看,而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曹操的眼光,第一人就是刘备,在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这是对刘备最大的认可。 而刘备也的确不凡,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第二个就是孙权,在濡须口之战时,曹操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 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攻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回去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撤回军队回去了。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也可见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特殊情感。 而曹操眼光的确也是精准,几乎没有看错过什么人物,被曹操谈若无物的袁术、袁绍、刘表等当时强横一时的诸侯,都成了他人的踏脚石,而被曹操所看重的刘备与孙权,最终相互对峙,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