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之声报道了一起蹊跷的"有毒旧工厂变学校"事件。据专业机构检测,呼和浩特市悦鑫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校内部分区域的空气中,化学元素砷超标,最高的超过国家标准3.67倍。专家表示,砷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元素,"会引起一些慢性病,像肝炎、皮炎之类的"。 看到这则消息,不由得想起一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常外"毒地"事件。学校原本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竟然"与毒相伴",无疑极大地击穿了社会底线。有毒旧工厂变学校,难道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这回又该由谁来背"锅"? 首先,两起毒地事件,确实有其共同之处。简而言之,一北一南两所"毒校"曝光,绝非一时巧合,而是以往粗放式发展和环保意识欠缺所造就的"生态赤字"反噬的恶果。环保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早在2012年,有媒体就以"毒地潜伏"为题披露了"毒土地"现象,指出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之中,占据市区优越位置的一些劣势工业企业,纷纷通过易地、搬迁改造,退出繁华地段,其遗留的大量毒地亦随之被暴露于城市的阳光之下,其中有不少毒地未经治理,就被"正常使用"。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市中心搬出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才"一不小心"中了"彩"。而悦鑫学校之所以砷超标,也是因为目前的校址是原先的内蒙古外贸工艺品厂,几十年来,厂房内曾积存有包括氰化物在内的大量危化品,虽然去年8月进行过清理,但11月才基本完成。因此,9月份就进场办学的悦鑫学校自然难免暴露在"毒气"中。 其次,相比于"不知情"的常外,明知有毒仍毅然进驻的悦鑫学校,更令人觉得匪夷所思。据悉,2015年,内蒙古赫邦公司从法院手里拍得了工艺品厂的土地及地上物。悦鑫学校因无法继续使用原先的场地办学,希望从赫邦公司手里租用工艺品厂的场地。赫邦方面知道厂址有毒后便拒绝租给学校,而学校竟然强行占用厂房,直到"东窗事发",上百名师生仍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上课、生活。面对汹汹舆情,校长居然表示,如果有政府部门正式通知办学环境不安全,那么学校就会立即搬离。 在剧毒氰化物尚未彻底清理,明显处在不安全时间段的情形下,悦鑫学校竟然不顾学生安全强行"租用"并"坚持办学",真是咄咄怪事!急着开学到如此"饥不择食"的地步,究竟有何猫腻? 登录该校官网,抬头显著位置用红色字体标注着"集专本科学历教育、职业中专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电子商务教育为一体的职业院校"。然而,这样一所"高大上"的学校,其简介却语焉不详,除了极力自证经过相关部门审批之外,连公立或者民办性质都没有说明。联系到媒体报道时称之为中职院校,且目前在校学生只有170多人,不难明白这应当是社会力量兴办的一所小规模职校。正因如此,学校才会没有固定的办学场所,如此着急开学,应当是生存和牟利双重压力的结果。 在职业院校大发展的时代,悦鑫学校之类的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悦鑫学校的存在固然有其合理性,为一部分进不了公立职校的学生提供了选择之路。但不管怎样,保证学生安全理应是办学的底线要求,岂能儿戏?社会力量办学也不能唯利是图,违背办学初衷,为了一己之利,置学生的安全于不顾。而且,悦鑫学校"中毒"固然只是极端个例,但小规模民办职校的办学乱象,却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有毒旧工厂变学校"这桩"奇闻",折射了"毒地潜伏"和民办职校办学乱象两大积弊。前者固然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后者同样也不能因其游离在体制外而选择性忽视。进入薄弱民办职校的孩子,大多被打上"失败者"烙印,本来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关爱帮助。如果任由他们在混乱的学习环境里野蛮成长,那就是看着他们滑向更深的深渊而"见死不救",这不仅是个体的悲哀,更是社会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