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生死是人生的终极一课


  关于生死这门课
  文:诸蕾芳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我们总以为人生漫长,可突然地就天人永隔;我们总以为机会很多,可常常连再见也来不及说;我们总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可现实总在瞬息万变……人生无常,每个人都在这无常中自以为是个例外,以为上天会特别地眷顾自己,而忽略了照顾自己的身体,忽视了关注自己的情感。
  工作的推托、忙碌的借口,其实都是人不敢正视死亡的幌子。人都不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正如人都不晓得自己什么时候出生一样。如果说生纯属偶然,那么死则是个必然。《直面骄阳》译者序中如是说:"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
  但心理研究又告诉我们,在面对死亡时,一般人的正常反应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从否认,到愤怒,到讨价还价,到沮丧,最后才是接受。
  尚未做好准备的人只会运用否认机制,也所以才会上演出一幕幕的闹剧,有人不顾亲人剧烈的痛苦,一次又一次强迫医生为其采用任何足以起死回生的药物及手段,只为了延续片刻的呼吸;也有人直接无视死亡的存在,干脆让自己活得像一具死尸,投身于蝇营狗苟、醉生梦死的日子,其活一生仿佛只有一天,因为每天都是昨天的复制品,他们不敢变化,只知一味追求物欲的享受,却又欲壑难填。难怪有人会说,有的人到死,就好像没有活过一样。因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代表生命的质量。
  "对死亡的抽象认知会产生死亡焦虑,爆发出一系列外部防御反应","对死亡的具体认知则产生死亡反省,引发出一系列内在成长反应"。控制,只因为内心的无知和恐惧,从而引发不恰当的、毫无建设性的自我保护。
  人生正因为由众多的遗憾组成,也因此人生才会五味杂陈、拥有无限的可能。《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当我们真的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一切命数时,你只会活得如行尸走肉,唯有人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时,才充满了生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亚龙在《爱情刽子手》中借一位受治疗师帮助的濒死者之口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这可能算是对孔子此语最好的诠释了。每个人活着都在试图治愈自己,而能够在临死的时候活明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太多的人都在混沌中死去。
  那么,道又是什么?我想,道并不玄奥,道,只是一种自然而坦然的存在。人唯闻道,才得放下对生死的执着。而当人能全然接受一切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像《相约星期二》中得了绝症的教授老莫里。
  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在修死亡的学分,但课程的内容却是生。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活都活不明白的人,怎么能难参透死,怎么能放得下死,怎么能不怕死?而事实上,只要你能不错过美好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活着,就能安好的死去。
  人生如果不经自我的创造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使之意义化,是生而为人者必修的功课,而死亡,则是我们最后交上的一份人生作业。生命不必完美,只须尽情地绽放过就好。
  壹心理专栏 · 与子有约:
  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关注心灵修自身",我们期待"与子有约"!
网站目录投稿:紫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