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伯格》是一部由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本·斯蒂勒 / 格蕾塔·葛韦格 / 瑞斯·伊凡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林伯格》影评(一):上了年纪的男人 一个有点宅的老男人,走了狗屎运,有个年轻貌美的女人看上他,这仁兄还不识相,一直活在过去,怀念以前的情人,怀念以前的事业。好不容易想突破一次,结果还是临阵脱逃了。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其实还挺令人佩服的。 《格林伯格》影评(二):《格林伯格》 与诺亚·鲍姆巴赫 Noah Baumbach前两部影片《鱿鱼和鲸》《婚礼上的玛戈特》可谓一脉相承。只是尖锐度呈下行趋势。 仍旧是探讨关于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反常态精神状态,这是这次家庭退居其次,个人被凸现。 本·斯蒂勒 Ben Stiller其实是个严肃有才华的喜剧演员,但对我,和如今美国大银幕上的几乎所有笑匠一样不喜欢。这可能是他的最不讨喜的角色,反而有点可爱。 《格林伯格》影评(三):他得频率是AM 罗杰格林伯格其实是个挺有趣的人,但是异于普通的有趣通常不被普通人发现并视只为可爱。 哪有人给刚堕完胎的女人送汉堡包的。 但是他也会感激,也会道歉(虽然他自以为那是道歉),也会说喜欢也会想念,甚至还记得去医院接她。 这些小物似乎让他慢慢脸色红润,又回复过来。 说真的,人一封闭自己就容易做傻事,容易伤害身边的人。 但我相信,慢慢都会好的。 没有激情的两个人,就跟我们一样。 不过,慢慢都会好的把。 《格林伯格》影评(四):显而易见的结果易得,难以忘怀的过程难寻 在看到Ben Stiller的时候我才知道当初下载《Greenberg》的原因,从《拜见岳父大人》到《博物馆奇妙夜》一直都很喜欢他~最近集中看了两部和神经性官能症有关的片子,从《Mary & Max》到《Greenberg》,自卑、焦虑、完美主义倾向其实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着放慢脚步,试着让自己不必太顾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许会好一点~小队长的《慢灵魂》,慢慢飞~放慢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因为往往追逐得久了,在过程中会忘记最初的心情~~显而易见的结果易得,难以忘怀的过程难寻。 《格林伯格》影评(五):觀自在 我們的人生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出錯的?我不知道。 面對這一切,你只能怪罪於自己,或者怪責上天,怪罪於整個世界… 憎、惡、恨、傷人、傷己—這都是我們活下去的理由,直至某一天,腦內的橡根蹦緊至極限,"咔"的一聲斷掉、崩潰… Fight Club的子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有能在腦內補完的空間,像擊倒可怕的敵人般盡情地痛毆自己,多爽! 心理醫生說每個活著的人都是有價值的。但是價值何在?我看不到。 抑鬱症的人們需要的不是澳洲的風光明媚,而是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重拾愛與被愛—這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格林伯格》影评(六):blahblah 1.这好像是好久以来看到的最"豆瓣"的电影,可是它在豆瓣的得分好低. 2.10年前我会很鄙视greenberg,现在我没这底气,我们好多共同点. 3.Noah Baumbach一直在刻薄他的电影主角,但又总是很同情他们,他是在一直自嘲?我觉得这家伙也是一纠结的主. 4.ben stiller上世纪拍reality bites(上世纪末的很"豆瓣"的电影)的时候自己演中产西装男,在他成了一线谐星赚了大把钞票以后,又回头亲自演ethan hawk的角色(山羊胡子男40岁以后会不会就是greenberg?),有的台词应该都不需要剧本里写吧. 5.这个老梗拍成日剧的话,理所当然是阿部宽吧,那样一定分高的多,大家喜欢帅哥不得志,当然,主要是喜欢帅哥. 《格林伯格》影评(七):请原谅他神经质 if you need someone,call me.事实上,我没有朋友我只能重复嚼食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就是我仅有的能随时召唤的朋友。总结一下的话,像主角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是的,就像加工一下前面仁兄说的话一样,这玩意比他们的海洛因更+能救命。这样的神经质碧池毒舌神经兮兮自我保护过度的中年撸瑟,我一度糟糕地感觉到我预见了我的未来。 没有用的,我社恐,我害怕。但是,有人会原谅你,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你,也许你愧疚,也许你抱歉,但是知道,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哇? 这部电影给我的力量是,shit我很糟糕,但是我也是能够被原谅的,谢谢你,所有原谅过我的人。 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但是也许克制再克制,善意与歉意,笨拙的我能够像格林伯格一样最后还可以博取你原谅的:-D笑,我的所有挚友们。谢谢。你们是最后的,也就是仅有的,我知道了,我要爱你们,小心翼翼地像你们的小心翼翼。 《格林伯格》影评(八):没有野心的正确的电影 电影里充满了日常细节,几乎没有戏剧性,只有人物面对日常世界的情绪,这些人物没有被赋予任何必须的职责和所谓的使命,只是在使用时间,寻找一种在自身看来正确的生活状态,其实,这也就是所有人的常态,从这里到那里,遇见这人和那人,然后不断地努力修正自己和世界的正确位置,却总是不得其法,充满了不足以表达的哀怨和无法表达的不满。 当伯格被指责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时候,他激动地反击:"我大老远飞过来,给我弟弟修狗棚啊!"这就是一个木匠该有的正常逻辑,可是在常人关于成功的定义里,木匠本身就是个失败。还好佛罗伦斯也有和伯格一样的逻辑:她看上了伯格对成功没有任何渴望的样子。这个爱情故事到这里真是美不胜收,因为它没有铺垫任何关于爱情的主题在里面,只是两个快要老无所依的人,在几次不得要领而莫名其妙无极而终的性爱之后,表达了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格林伯格》影评(九):受过伤的人易伤人 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Adam Sandler。Ben Stiller和Adam Sandler都是喜剧演员,但是都在向严肃题材发展,Stiller的Funny People就很不错。 Greenberg和Reign Over Me很有些相似。 1、男主角都受过伤。Roger住过精神病院,脑子里成天想七想八。Charlie因为911恐怖袭击失去了亲人。两个人都脆弱敏感不合群。 2、因为友谊,两个人逐渐走出了阴影。 3、开放式结局,片子并没有道明男主角和女演员间如何深入发展,只是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事情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自从看了City Island后,发现纵然西方人表现得开放热情,其实内心一样隐藏有许多秘密,难以言说的秘密。像Roger,只有在借助大麻的力量后,才向朋友坦白自己对过往的后悔和对现实的不满。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受过伤的人易伤人。 这也许是他们寻求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吧。 《格林伯格》影评(十):草食 我有一种认识,草食是物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比如曾经的米国,后来的日本,现在的中国。草食这个词就是从日本来的。 草食人表面看起来很安于现状,实际心理充满了愤恨。有时候也摸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社会有着不满,开始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 就好像你并不需要有很多钱,够花就行。但你却有着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整日休闲着享受生活安静思考甚至是改变社会到理想状态就能得到的物质生活享受。于是你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草食人们多很理想化,很容易融入人群甚至成为焦点,但心里又常常与周围格格不入,双方都不能理解彼此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也许就是一种人类思想的过度,这种过渡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价值观的矛盾——好像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且并不在意成功,但内心实际又向往成功,因为毕竟生活在这个时代。所以他们矛盾,他们常常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论对社会对爱情甚至对自己。一直都出于价值观的矛盾当中。 深夜所想,捉急睡觉...语言用词欠推敲也可能又不符合逻辑。大致认识如此,欢迎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