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语: 这二十多天的抗疫在家,对不少人来说,是很难熬的日子。 每天待在室内,吃了睡睡了吃,不能呼朋唤友,不能出去玩,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家里有什么好玩的,终日无聊、焦躁。 长久以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每天要接受太多的信息了,人心也变得浮躁。当真真正正让我们慢下来、缓下来时,当如何去生活? 或许这个不一样的"禁足",是让我们停一停、歇一歇,让我们学会如何静下来了。 因为唯有心静,人才定,人定了,事就成了。 曾听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木匠,不小心把心爱的手表弄丢了,他很着急地找,边和同伴一起讨论着最后在哪见过,却总是找不到。 后来,木匠的儿子把手表找到了。木匠问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我只是蹲在那,保持安静,就听见了手表的滴答滴答声。" 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身之静,在于闲坐 汪曾祺小时候很喜欢去外祖父的书房坐。 那里窗明几净,夏天很凉快,挂着一横幅:无事此静坐。小小的他经常就坐在藤椅上,拿着本闲书,或者就坐在那发发呆。 多年以后,当他被下放到乡下时,别人在他旁边打锣唱戏,他依然能心如止水地看书、写文章,甚至还写出了两本小说。 他感叹,这得益自己从小有静坐的习惯。无事时便可坐在沙发里,泡一杯茶,点一枝烟,也不做什么,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看着好像无所事事,但有些故人往事、声音、语言、细节便渐渐清晰,他能落笔写点东西了。 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能静坐一个多小时?就连坐个15分钟,倘若不玩个手机,不打一盘游戏,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更别谈看本闲书。 但凡有人在那静坐,可能身边的人还以为他是不是心情不好, 发什么呆呢,还会叫他起来嗨。 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手上一定要有东西,脑子一定要挤得满满当当了,没有给自己休憩的空间。 也许,这一次"禁足"在家,就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让我们沉淀下来,无事此静坐。 神之静,在于独处 很多人害怕独处,觉得那是孤独寂寞的同名词。但也有人向往独处,甚至自愿选择独处,比如梭罗。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梭罗远离人群,独自索居。世人可能以为他是个怪人,他却在绿树、落日和波光粼粼的湖水间,感受着美与自然,思考着写作。 他开荒种地,观察自然,与湖水、山林、飞鸟对话,闲时吹笛,或是坐于湖边发呆,或是写下每一刻珍贵的思考。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哲学家周国平的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独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始至终,不曾坦率面对过自己,不曾真挚与自己相处过,不曾见识过自己的内在精神有多少宝藏。 独处,有人说是"毫不假借任何驱走无聊之物,不找任何东西来占据这颗心。"比如,你呆在房间里,不和家人说话,却和朋友在线上打游戏,那不叫独处。 学会独处,不是就完全不和人接触,而是自身面对内心。 今天,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刷、各种情绪的蔓延波动,和自己相处显得尤为重要。 正视自己,每天花一个小时到半天的时间,就一个人读书、写字、画画、甚至做饭、听歌、看电影,不焦灼于等一下我要干吗,这件事做完了还有别的事做吗,不去纠结网络上又发生了什么事。 心之静,在于感受每一个当下 近日翻阅《日日是好日》这本书,作者典子修习茶道多年,一开始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老师会要求她们要安静的、要按着步骤来不能乱,为什么不同的季节会挂不同的字画、摆不同的茶点。 后来有一次,她在夏日的街头被人群挤得不行,又热又累,头又痛,匆匆跑去一家便利店的门口买了蜜豆冰,随便就坐在一张凳子上。 当她闭目养神,渐渐地内心平静了下来,外面轰轰的吵闹声,好像慢慢远离了。 睁开双眼时,头也不痛了,甚至安静得,她听得见旁边盥洗台的水滴声。 后来她渐渐明白,唯有内心安静,专心之时,你才能听得见、感受得到四季的变化。比如,听得出雨声落在硕大的绿叶上时,是啪啪的回响。雨水冲到屋顶,是像瀑布般拍打。水面跳动出的是鳞状的波纹……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着温暖大雨的冲刷。 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皆可看见自我开阔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这儿,哪儿都不必去。 没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 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 也没有任何的不足够。 完全满足于当下。" 这样的感受,或许可以用心理学的一个词来解释。它叫做"心流",是指一个人极度专注时产生的一种状态。当一个人全神贯注时,不知时间流逝了多少,但不被外界给影响,会更容易找到灵感与规律,收获往往是丰厚的。 这与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唯有静,才能观照万物,完全满足于当下,才能更好感受四时人间,体会到生活的兴致盎然,自我也更加开阔与自由。 想想,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里,莫说去分辨不同季节的雨声,或许有时候连雨天都没什么感觉。 现在虽然不能出门,但有一扇窗也已足够。每一个人,皆像一扇窗。 平时总是毛毛躁躁,急着出门,急着赴一个个饭局酒局,本就没有多少时间与闲情去感受当下。 此时此刻,不如多去体会窗边望见的那一小寸天气,家中绿植的一点点微小变化,炒菜中的淡咸甜香,茶汤里的一丝回甘,自己每一刻的心情变化。 习静不易,但也没有那么难。面对这些困居的日子,不妨把它当作一次习静的旅程。 唯有澄心静气,方能心定神明。 心静了,人就定了,人定了,事就成了。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