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俞大猷战场虐待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


  公元1503年,今福建泉州落下了一道闪电,跟着响起了一道春雷,阵阵的轰隆声中,一个孩子应运而生了。
  和戚继光、谭论、胡宗宪一样,他将是拯救大明的英雄。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哪怕自己的战功被别人顶替了也不在意,只要能打鬼子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他多才多艺,会武术、懂《易经》、会写诗,能杀鬼子,是一个全能的通才。
  他热血,心宽如大海,他的一生,堪称大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他叫俞大猷。
  在写俞大猷之前,我特意研读了一下几本历史资料,研读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很多我们熟知的名人有我们不为人知的才能,但大多数我们选择了忽略不计。
  比如诗人李白,我们知道他是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
  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句话诗人中的诗人,天才中的天才。
  但我们仔细一点就会发现,这位大唐最富浪漫色彩的传奇人物还有许多让人羡慕的才能。
  他的书法名作《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
  宋代书法名家黄庭坚就对李白的书法很是羡慕,逢人就说:"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题李白诗草后》)。
  除了书法,李白还是一位剑术名家,据说他的剑法在大唐是排行第二的,只比剑圣裴旻第一个档次。
  可惜,这两项高水准的才能很少人知道。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岳飞的词,辛弃疾的军事能力,以及陆游的武功,世人差不多都选择性的遗忘了。
  但情况到了俞大猷这儿就发生了改变。
  这个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的英雄,即便是最不值得记录的才华,世人也选择了记录。
  说到他,就是职场小白也会一拍大腿,大声道,我知道他,我知道他,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
  这当然不是说俞大猷的文采比上面几位要好,诗才他拍马也追不上李白。
  勉强能一较高下的也就是武术。
  但他未必打得过李白,辛弃疾、岳飞,但世人偏偏将这个才能很好的记载了他的名下。
  在我看来,能有这个结果,其实不易。
  比起李白的仙风道骨、 岳飞的精忠报国、 辛弃疾的暖心,俞大猷更热血,更接地气。
  他似乎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心中所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个另类的觉悟一直是他身上最为鲜明的标签。
  少年时的俞大猷很有特别,读书很用心,可他读的却不是课堂上的老师要求的四书五经,而是一本课外书。
  课外书有很多种,但世间能将《易经》作为课外书来读来研究的只有俞大猷一人。
  这本书的难度我相信不用笔者多说,许多专家精英连半页也读不通,更别说一个孩子。
  这本书难是难了点,但好处也不少。
  作为中国古代最牛的书籍之一,《易经》包含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早早就被世人冠上"诸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美誉。
  一通万通。
  就在世人都认为俞大猷只是一时好奇而已,过了几天也就放下了。
  但世间总有那么一种人,只要认准了就是十头牛也拉不回,不巧俞大猷就是这样的人。
  这本苦涩难懂的书,他前前后后读了几十年后,终于打通了任通二脉,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小宇宙。——百万合一的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
  从后来俞大猷的表现来,这玄之又玄的兵法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对倭寇还是有点用处。
  除了读《易经》,剩下的时间就是练武。
  练武这种高难度想要突破达到了飞花逐叶的本事,光靠自己的单练是不行的。
  得人陪练。
  俞家日子并不好过,自然养不起这样的人。
  但这个并没有难住俞大猷。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脑海里忽然灵光一闪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简单——找少林寺的和尚单挑。
  这个别开生面的练武方法很快就取得了效果,由于都是实战,他武术进步很快,几年下来,他竟成了江南"武林一流高手"。
  这样晃荡了几年后,觉得该干点正经事,便收了剑,回家继承了百户爵位,端上公家的饭碗。
  公元(1535年),靠着过人的武术,俞大猷中武举人,被任命为千户,守御金门。
  这个官并不显眼,但也不是没有上升的空间。只要用心,还是有大有作为的。
  通过前几任总结的经验来看,这个官想要做得有特色,只有一条,少说话少干活。
  但这条并不适合四十岁之前的俞大猷。
  看不过眼的不平事,他总是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
  碰上倭寇屡屡作乱,他上书给提刑按察使司,要求出兵打鬼子。
  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当然惹得上司不高兴。
  "你,小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
  说完,让人一顿乱杖,并剥夺了他千户的武职。
  这顿莫名其妙的打,让俞大猷很不明白,小官怎么就不能上言了。
  这个答案此时的他还想不明白。
  没多久,安南叛乱,兵部尚书毛伯温准备出战,这事儿和他没关系,但俞大猷再一次站了出来。
  他向毛伯温上书,陈述了此番用兵的方法,并请求从军。
  和提刑按察使司不同,毛伯温对俞大猷的军事见解颇感惊奇,却没有用他。
  十万个为什么一下子挤满了俞大猷的脑袋。
  欣赏我,为何不用我?
  这是为什么呢?他不懂。
  但真不懂么,未必。
  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甘尝。
  这才是为官之道,管他用不用,该我做的我还是要做。
  时间如水,风雨飘摇的大明那几年实在不怎么安宁,到处都有乱摊子等着人去收拾。
  也许是老天爷看不过眼,也许大明正需要俞大猷走出来。
  这一年,老天爷给他打开了紧闭的大门。
  公元(1542)年,俺答大举攻略山西,皇帝下诏在全国内挑选勇武过人的人才,一听打仗,俞大猷立即报了名。
  名单上报到毛伯温那里,上次留下的好印象帮了他的忙。
  毛伯温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抱着试试看的意思,将他推荐给了宣大总督翟鹏,一个小官如此受到兵部尚书的重视,翟鹏也不敢怠慢。
  亲自接见了俞大猷,并组织了一次面试。
  本以为俞大猷只是一个走后门的小官也没在意,可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
  对方的见解和在军事上的能力竟比他这个总督还好。
  震惊之余,他心中涌出一股感动来,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始终坚持学习,时时刻刻关心国家。
  这样的人才是大明的脊梁骨啊,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大明才能平平安安的跨过一道一道的坎。
  想到这儿,他推心置腹的对俞大猷说道:"吾不当以武人待子。"说完,下堂行礼,全军皆惊。
  这一幕当天就上了热搜,新闻头条,俞大猷的名字一夜之间火遍了全国。
  事情到了这儿似乎应该圆满了,任谁看了都会发出一声感慨:"这下算出头了。"
  但奇怪的一幕发生了。
  总督翟鹏虽然欣赏他,却没有用他。
  局面到了这儿,搁在一般人的身上少不了要发疯。
  我才学不够我可以理解,我人品不好我可以放弃,没人赏识也就算了,可问题的关键是我有才,品德也不错,尚书亲自写了推荐信,总督的面试也过了,为什么我就不能上呢?
  这也许是当时所有人心头的疑惑。
  但没有人给出终极答案。
  如果说当时有一个人不在意这个疑惑的那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俞大猷。
  生活的不公,他似乎从来没在意。
  不用就不用吧,大不了回哪儿来从哪儿去就是了。
  写到了这儿,笔者忍不住要感慨一番,自古的人物,能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的不少,但很少人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逆境中一次又一次的砥砺前行真不多。
  而这七个字成了俞大猷一身最明显的标签。
  这次,总督虽没用俞大猷,但还是给了他一次露脸的机会,但凡是个领兵的都知道俞大猷是个人才。
  最终还是毛伯温够意思,留下了他并派他去福建打海寇。
  应该说,毛伯温对俞大猷的才华与性子很了解,他很清楚这位牛人的能耐。
  俞大猷没有让他失望。
  多年的压抑在福建彻底激发了出来,充分体现了什么叫高手。
  面对海盗,他二话不说提着大刀就上前杀,一口气干掉对方三百多人。
  毛伯温一看好家伙,这么生猛。
  不用白不用,广东那边真乱着呢,你去收拾吧。
  当即调他去广东平定叛乱。
  刚到目的地,俞大猷让百姓各自守卫自己的地方,自己带几个随从亲自去了对方阵营,叫人家投降。
  对方一看俞大猷不把自己当一回事,当即就表示不服。
  为了彰显自己手里是有王牌的,他们特意叫了一个苏青蛇的人,据说此人能与猛虎格斗,敌人的目的很明显,希望此人能打压一下俞大猷的锐气。
  但他们忘记了一点,猛虎也许厉害,但比俞大猷显然还是差了一点。
  几个回合后,俞大猷就干掉了这位打过老虎的好汉,叛乱就此平定。
  两场硬仗打下来,俞大猷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之外的能力。
  两场硬仗的加特,给他增加了不少光环。
  俞大猷这条咸鱼,终于翻身了。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右副都御史朱纨巡视福建,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
  三年后,俞大猷任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不久就取代汤克宽苏松副总兵的职位。
  此时,一直在大明搞破坏的倭寇集聚了两万人大有攻克东南的意思。
  上司让俞大猷迎敌。
  出乎意料的是一直任劳任怨的俞大猷竟拒绝了。
  不是他不愿意大,而是实力悬殊太大,他纵然武术高强,但他也不是打不死的小强。
  三百人对阵两万人。
  傻子都知道这场战事的结果如何,他喜欢打鬼子,但从不盲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个道理,他懂。
  战事一拖再拖,直到各路人马集聚后,他出兵了。
  他的人数虽少,但他还是去了,因为计划周密,人人不畏死,终于大破倭寇,立下战功。
  在这个人人庆贺的日子,人人面上对笑容的日子,唯独俞大猷一脸的落寞。
  仗是他打的,功劳簿上非但没了他的名字,官职也被降了。
  面对这种结果,俞大猷已习以为常。
  他笑着挥了挥手,没了就没了。
  功成拂袖谢明主,不然带砺侯王亦等闲——《短歌行赠武河汤将军擢镇狼山》
  大不了从头再来。
  此后,他的人生似乎就在"从头再来’四个字上不断的循环。
  嘉靖三十四年,他参加了浒墅战役,再次大破倭寇,不久他又再一次领兵出征了。
  这一次,他倾尽全力拿出了十二分本色,表现十分的出色。
  事情到了这一步似乎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一切是我们多想了,朝廷非但没有送来慰问,反而任由严嵩胡来,一举免去了他的世袭百户,还差点要砍了他的头。
  一而再,再而三,即便是再有热血的人,这会儿也该冷了。
  然而,俞大猷用现实告诉我,在这世上有一种人,他的血永远是热的,他的胸永远是宽旷的,他的人生永远没有计较二字。
  为朝廷,为百姓吃点亏不算什么,就怕没亏可以吃。
  此时,川沙洼的倭寇烧掉营地乘船出海,朝廷让他再一次出兵。
  他二话没说,带着副使王崇古入海追击,在老鹳嘴赶上敌人,焚毁倭寇大船八艘,杀敌一千余人。
  这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他本可以推却,但他选择了出兵。
  按照惯例,即便是这仗打赢了,功劳簿上也未必有他的功劳。
  但他义无反顾的这么做了一次又一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岑港大胜,俞大猷先后杀倭寇四五千人,几乎平定倭寇。结果俞大猷世袭荫庇的特权被夺。
  嘉靖四十年(1561年)征缴广东饶平贼张琏,贼平,战功被冒领。
  每次读到这儿,笔者总忍不住耸动了一下鼻子,世间英雄种种,能有几个做到这样。
  逆境中一步一步向前,不求收回,不求名,不求利,求的是一腔热血洒向国家。
  这一刻,俞大猷是伟大的。
  此后的岁月,他一边打鬼子,一边领朝廷的责罚。
  他身上的标签也是一变再变"失事停俸"、"坐戴罪办贼"、"夺世荫"、"再夺世荫"、"逮系诏狱"。
  战场虐待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
  人生似乎没什么改变。
  但我们应该值得庆幸,因为正是这种兜兜转转更坚定了俞大猷的心。
  而正是靠着这颗热血的大心脏,使他所到之处屡有大功。
  于是,浙东平了、浙西安宁了、海盗灭了、广东、广西流寇投诚了,大明在他的手下一步一步走向安宁。
  血战疆场,用一腔热血换得天下安宁,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么?
  这个目的达到了,其他的还重要么?
  他或许不会做人,不会做官,不会讨好上司,甚至不懂得委曲求全,但谁能否认他的一腔热血呢?
  没人能否认。
  即便是历史也不能。
  《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书","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晚年,他被"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后府佥书,领车营训练",这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他很清楚,自己并不需要这样闲职,他的使命在战场上,哪里才是他挥洒热血的地方。
  一个心怀热血的男人,就该永远的为国家战斗下去。
网站目录投稿: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