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武则天算什么如果这个少女活着李世民都


  国馆编辑部:
  大家好,我是影弟,人称"娱乐圈纪委"。
  这次我们不聊娱乐圈的事,我们来聊唐朝贵族圈的事儿。放心,一样很有趣的。
  你知道唐朝最厉害的人是谁吗?
  唐太宗?武则天?魏征?狄仁杰?
  统统不是。
  没有这个人,唐朝所有的神话都不会存在。
  那么,是开国皇帝李渊?
  也不是。没有他的儿女们,李渊也不会成事。
  李渊的儿女里面,最厉害的是谁?不是李世民。在这个人面前,李世民都只能称小弟。
  真的,因为她是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
  01:
  /箭道/   看过电视剧《大唐双龙传》的话,你也许会记得李世民有个妹妹——李秀宁。其实在真实历史上,她是李世民的姐姐。   △ 《大唐双龙传》李秀宁   她的真实名字,正史、野史上都没有记载。大家知道,古代女性要想留下名字,难过登天。   她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所以也叫三公主。   三公主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她不爱红妆爱武装。   在其他姊妹整天做女工、幻想嫁个好人家的时代,三公主一心想的却是沙场纵马、排兵布阵。   三公主最擅长的,就是射箭。每一次,当她挽起胳膊、抡起几斤重的大弓,"嗖"一箭出去,就能正中百步以外的红心。   她回过头来,对父亲李渊说:"爹,你看,我的射技不比你差吧。"   这个女儿笑起来明眸皓齿,多次都让李渊想起了年轻时的妻子。   02:
  /家世/   三公主对父母的继承,比自己的兄弟都还要多。   李渊的妻子、三公主和李世民的共同母亲,姓窦,是隋文帝皇后的亲姐妹,也是周武帝的外甥女。   当时,周武帝娶了突厥女子为王后。但他很不喜欢这位妻子,经常冷落娇妻。谁来劝都没用,周武帝还是对王后冷淡如斯。   结果还是靠他最爱的外甥女。窦氏当年才五岁不到,已经会说这样的话:   "现在天下未定,舅舅您需要突厥的帮助,才能令江南、关东不足为患。愿舅舅您能以苍生为念,对王后好些吧。"   周武帝和窦氏的父母都很惊奇:小小年纪,就有这等见识,将来她要嫁的,一定得是人中龙凤。   于是,窦氏的父母为女儿的婚事设置了一道规矩:   他们造了一道小屏风,上面画着两只孔雀,约定只要有人能够同时射中孔雀的眼睛,才能把女儿嫁给他。   结果来射箭的男孩,要么是一只眼睛都没射中的,要么是只射中一只眼睛的。   试了几十个都没成。终于来了一个小伙子,弯弓搭箭,"嗖"的两箭射出去,全中!   这个小伙子,就是李渊。这一段故事,就是成语"雀屏中选"的来源。   周武帝死后,北周很快就被杨坚控制,最后杨坚索性接受了幼帝禅让,北周覆亡,隋朝建立。   窦氏痛哭流涕,整个人都瘫倒在床上,说:"恨我不为男子,以救舅氏之难!"   这种骨气,被她和李渊所生的几个孩子继承下来了。   而且,她的女儿还完成了母亲的夙愿,不过是以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   03:
  /嫁人/   三公主好勇斗狠,她的夫婿,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挑来挑去,李渊为她选择了钜鹿郡公的儿子——柴绍,因为这个柴绍力气很大、武功很高,而且喜欢游侠生活,没事就会外出走动,见多识广。   这样性格的人,三公主当然是喜欢的。   婚后,二人被李渊送到了长安生活。表面上看重长安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实际上是李渊为了获取京师情报而安插的两个内应。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所有的风口都在长安了。   李渊决定在太原起兵,派人通知长安的女儿女婿回去。   柴绍对三公主说:"现在外面有很多谣言,我们一起回去的话,恐怕会有危险,现在怎么办?"   三公主笑了笑,说:"夫君请放心,你自己一个人先去吧。我一届妇人,自有办法藏起来。哪怕有危难,我也不会有事的。"   她从怀里取出一个锦囊,塞到丈夫衣袖里,说:"如果你路上遇上了难以决断的事,就拆开来看,见锦囊如见我。"   两夫妻就这样吻别在长安街头。   04:
  /锦囊/   柴绍从京师出走,路上碰上了妻子的几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也从河东赶回太原。李渊的几个嫡亲会于一处,自然是一起赶路。   休息的时候,李建成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父亲大人很可能已经起兵了。从这里到太原,少说也有一千来里,很难不被朝廷逮住。不如我们现在先投奔一些义军,权当自保吧。"   李元吉也表示认同。   柴绍判断不准,突然想起了妻子给自己的一个锦囊。拆开锦囊,上面只有八个字:"速去太原,不可停留。"   他心里有了个准绳,于是对李家兄弟俩说:   "万万不可。岳父大人既然催得那么急,我们应该从速赶过去。如果投奔别的义军,知道你们是李渊的儿子,还不给逮起来,到时就是死路一条。"   在柴绍的劝说下,三人更加快马加鞭往太原去了。到了太原才知道,李渊早就起兵了,幸好当初没投奔到别的义军。   李渊称赞柴绍心思细密,柴绍说:"小婿不才,这都是三公主的主意。"   李渊一听到女儿,悲从中来,想起孤身一人在长安的女儿,不知道她是福是祸,连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呢。   他们不知道,远在长安的三公主,混得风生水起。   05:
  /招兵/   一开始,三公主在长安确实挺危险的。   在他们收到家书不久,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京城到处是抓捕李家眷属的人。   三公主带着巨资和武器,逃到了鄠(读如户)县。以三公主的个性,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响应父亲的起义。   她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招兵买马,将山上的亡命之徒数百人聚起来,占领了一个小山头,做起了山大王。   这些亡命之徒看重三公主的,一个是她的钱,还有一个是她的美貌。   有些不知好歹的就挑衅三公主,言语下流,甚至还做出了猥琐的动作。   三公主二话不说,拿出长弓,嗖的一声射出去,正中流氓的裆下,箭再高一点,他就断子绝孙了。   吓得这一群流氓俯首称臣,从此不再动歪念。   第二件事,是收拾其他军事势力。   三公主有个很贪吃的计划。计划一开始,她打算先吃掉一些小喽啰。   鄠县旁边的几股小势力,很快被三公主以小胜多,一一拿下了。她的军队,一下子从几百人增长到了一万多,势力算很大了。   接下来,她开始啃硬骨头。   当时鄠县周围最硬的势力,是胡人何潘仁。   何潘仁聚众上万,财大气粗,手下招来的豪杰如云。他在司竹园这个地方自称兵马大总管,横行无忌。   三公主想了一个办法:她派了家臣马三宝去游说,给何潘仁带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你觉得自己打得过李渊的大军吗?"   李渊是隋朝柱国大将军,领的是隋朝最精锐的三万大军,手下别说他的几个儿子,就连他的女儿,都是虎狼之才,你打得过吗?   何潘仁很清楚:自己的队伍虽然很会打野战,但在中原的正规军面前,真打不过。   第二句话:"你不希望在中原安居乐业吗?"   上一句话,是攻城。这一句话,是攻心。   何潘仁是胡人,在中原经营多年,始终没办法挤进权贵阶层,只好落草为寇。   这跟当年他从化外之地千里而来,渴望融入中原文化,大相径庭。   他当然不甘心。   马三宝对他说:"肯接受三公主的领导,事成之日,你在新朝廷有一席之地。"   何潘仁从了。   兵不血刃,话不多说,就这样把悍匪拿下了。   威武啊,三公主。   06:
  /平阳/   三公主拿下了何潘仁,真是如虎添翼。   何潘仁给她打下了鄠县,还抵挡住了来自京城的讨逆军。三公主在关中纵横捭阖,攻周至、略武功、克始平,形成了对京城的包围圈。   她的人马,扩充至七万人。历史上能够用武力威胁封建皇朝首都的,三公主是开天辟地第一人。   历来对女子苛刻的史家,都不得不赞扬为:"勒兵七万,威震关中。"   三公主去信李渊,请他过来接手她的军队。李渊大喜过望,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开过来。   一过黄河,知道这都是自己的江山,李渊大喜过望。   三公主把自己手下一万精兵分出来,和弟弟李世民合兵,作为进攻长安的主力。   她本人和丈夫柴绍分置幕府,居于黄河两岸,负责阻挡隋朝的救兵。   李渊赐三公主封号"平阳":   平定关中,令隋朝日薄西山,教中原换天,都是三公主一人之功!   07:
  /镇关/   李渊攻入长安,正式称帝以后,把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女儿:   镇守苇泽关。   苇泽关位于山西东北连绵的群山之上,是出入山西的咽喉。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要任务?因为李家的大本营,就是山西。   李渊称帝以后,还要出兵东进,扫荡其余叛军势力。长安、晋阳空虚,给了别人远道偷袭的机会。   保卫山西,就是保卫唐朝的大后方。   这么重要的任务,李渊毫不犹豫交给了唯一能打的女儿。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她的性格,本来她打算和兄弟一样出兵东征,但当时她怀孕了,李渊和柴绍都不同意她带孕上战场。   但战火还是蔓延到山西了。   一支叛军悄悄接近,据探子回报,叛军人数可能多达十万。   黑云压城,镇关的兵士却只有几千人,而且还不是精锐的。三公主正面临生死关头,更重要的是,如果苇泽关失陷,新生的唐朝就可能覆灭。   而在三公主的身边,丈夫、忠仆都不在,她孤立无援。   她现在面临的形势,跟《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坐守空城、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一样危急。   三公主摸了摸越来越挺的肚子,闭目寻思了一阵,突然仰天长叹,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她传令下去:关内所有军民,把能收割的谷物全部集中起来。   谷物拿来干什么?   煮米汤!   难道是大战在即,要大家吃饱喝饱了有力气打仗?但是,这一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呢,不是应该高筑墙厚积粮么?   三公主嫣然一笑,再次下令:关内每户派一名壮丁,趁夜里将全部米汤导入关外的沟壑中,不得有误!   所有人目瞪口呆,没有人心领神会。   但人们还是照做了。三公主的奇迹,还少么?希望这一次也是吧。   一夜之间,苇泽关外,米汤横流。   第二天早上,三公主吩咐所有将士和壮丁集中在关门以内,鸣锣敲鼓,欢呼叫喊,表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第二天夜里,三公主收到探子回报:十万敌军正在往后掉头,跑了!   面对众人张大的嘴巴,三公主这才解释:   "你们知道在敌军看来,我们的米汤是什么?是马尿。他们看到我们的城外都是马尿,以为我们援军到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齐声呐喊,他们以为我们在欢呼援军的到来。他们估计已经不敢再打了,不退兵还能作甚?"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小说家言,不是真事。但平阳公主的"米汤退敌,独守空城",实有其事。   三公主镇守的边关,被后人称为"娘子关"。由于她的赫赫战功,她从父亲李渊那里得到的赏赐,都比其他公主要盛大。   三公主,是名副其实的"女中诸葛亮"。   08:
  /谥号/   在《旧唐书》、《新唐书》,平阳公主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史家的笔墨,终究还是不肯为一位女子多作停留。哪怕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公主。   对于她的最后一段描述,是她的死。   三公主的死亡时间,是武德六年,即大唐开国第六年。   死亡原因,死亡地点,一概没有提。唯一有提到的,是她死后的尊荣。   李渊非常哀痛,亲自下令让皇家羽林军为她吹走军乐,三军将士为她扶灵送行。   一个妇道人家,配得上军乐鼓吹送葬吗?死板的大臣以为不可。   李渊一顿痛骂(这一段掷地有声,我就不翻译了,大家感受一下这段气势):   "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需要解释的只有一个词:"文母"。   "文母",有人说是周文王的妻子,有人说是周武王的妻子。   她们作为女性,辅佐夫君子嗣,平定了商王朝的祸乱,建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周王朝,是最有功劳的"十乱"之一,和周公、姜太公,一样伟大。(此处的"乱",是"平乱"的意思)   李渊的意思很清楚:   三公主就是我的周公、姜太公,没有她,我哪里能够一统天下?这样伟大的女性,难道不配以军乐送葬吗?   可见在李渊心目中,自己这个女儿,比儿子还成器,包括李世民。   不仅要给她军乐送葬,还要给她一个谥号:昭。   何谓"昭"?明德有功,曰昭。   三公主的历史定位,是"平阳昭公主"。   千古以来,以女子之身得到谥号的,三公主是唯一一个。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她比武则天还要伟大,还应该成为中华女子的楷模。   09:
  /丹心/   历史上显赫的女政治家,如汉朝的吕后、窦太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都得到了很多史家笔墨。   而三公主这样伟大的女性,却只得新旧唐书几百字的记载。   原因我觉得有两个:   一个,是李世民故意从史书上,抹杀掉三公主。   李世民的成名,是武德四年(三公主去世前两年)的虎牢关大战,那一战他打败的是实力强悍的王世充、窦建德。   如果你认真看前文,会发现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立大功之前,他的姐姐三公主已经名震天下了。   以李世民这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人来看,三公主是不是有点盖过他的锋芒了?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看能记载下来的,都是什么人?   吕后、窦太后、武则天、慈禧,一律都是人精。   何谓人精?工于心计、操弄权谋者,都是人精。中国人看历史,喜欢看权谋,看狡计,以资自用。   三公主有什么?   一颗丹心,一心一意辅佐父亲,上马杀敌、下马安家,很纯粹。   早死对于她,不知是福是祸。   因为如果不是早死,不知道三公主会在玄武门之变中,遭到怎样的待遇。   毕竟,在弱肉强食的皇族斗争中,光明磊落的平阳昭公主,一定会忍不住跃上马背,为公义、为亲情而战,宁死不屈。
网站目录投稿:宛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