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以来,听了几节公开课。有的课看上去热热闹闹,有小组学习、有讨论,学生在课堂上显得很自由、很放松,个性得到了张扬,但一节课下来仔细一回味,整堂课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教师和学生心中都没数,课上完了,师生都感到心里空落落的。难道这样的课堂就是自主学习课堂?自主学习是不是不要课堂效率?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些身体状况基本相同的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20天,每天练习投篮,天天记录,对每天的练习不提任何要求,顺其自然。第二组:时间同上,只要求每天花20分钟的时间想象投篮,投篮不中时,要求在想象中对此做出相应的纠正。第三组:只记录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其余时间不再作任何练习和要求。结果第一组进球率增加24%,第二组进球率增加26%,第三组无改变(没有进展)。 为什么第一组进球率低于第二组,而第三组无丝毫长进?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第三组采用的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训练方式;第一组好在能够天天记录,学生能根据记录的数据,知道自己每天的进步情况,但"对每天的练习不提任何要求",这其实也是一种放羊式的训练,因此效果也不理想。只有第二组,既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也注重了训练过程中的反思、反馈和矫正,因而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成绩。 这一实验和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何其相似?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新理念的践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但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更不是不要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要求、有信息反馈、有反思的主动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式的学习。 首先,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为目标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要围绕目标教,学生要依据目标学,师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要尽量不偏离学习目标。 其次,自主学习的课堂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学习时间、速度、效果等,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注重学习信息的反馈。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学生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学生在自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当讲则讲,讲则讲明讲透。 最后,自主学习的课堂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及时矫正学习过程的不足和谬误。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通过科学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领会、自我感悟、自我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