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切韵主要内容简介简介及赏析


  韵书。五卷。隋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年)。
  陆法言,名慈(或写作词),约生于北周保定二年(562年)。魏郡临漳(今河北南部)人。据《隋书·陆爽传》载,陆法言是隋朝名臣陆爽之子,"敏学有家风",后因其父得罪皇帝,"法言竟坐除名。"法言曾与当时学者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等人研讨音韵,法言执笔记录下讨论大纲,时年二十余岁。后参照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书,承继诸贤遗意,撰写出《切韵》。
  《切韵》原本早已亡佚,依据本世纪发现的九种唐写本残卷和增订本,可以考见陆书原貌。《切韵》收字一万一千五百余个。全书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按四声分别排列韵字。平声字多,分为上平、下平两卷,上声、去声、入声各为一卷。每一声内再按韵腹和韵尾分为若干韵,同韵的字都汇集在一起。平声有五十四韵(上平二十六韵,下平二十八韵),上声有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有三十二韵,总共一百九十三韵。每卷之中,韵相近的排列在一起,分为几个大类,如"东、冬、钟、江"为一大类,"支"、"脂"、"之"、"微"为一大类。一韵之内,声母韵母相同的字(即同音字)排列在一起,后人称之为"纽"或"小韵"。纽与纽之间没有严格的顺序。今人根据唐写本《切韵》,将《切韵》叙目做了排列,平上去三声的排列是相应的,个别韵由于该韵没有适当的同声母字或同韵母字选用,造成了所选取的字在声母或韵母上跟其它两声不同的情况,如"东董送"中的"送",跟"东"、"董"声母不同;"佳蟹卦"中的"蟹"跟"佳"、"卦"的韵母不同。此外,阴声韵和阳声韵以及入声韵,排列错综,顺序不很科学,其中缘由难以考知,大概是承袭以前韵书所致,如"物"应是平声"文"的入声韵,应列"栉"下等等。
  《切韵》音系的性质,现今尚无完全一致的结论。有学者据《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等语,参照其它资料,认为《切韵》是一个综合音系;有学者认为《切韵》是隋代长安或洛阳的方言记录,是单一音系。《切韵》的声韵系统目前也尚无统一认识。即便如此,这部书承前启后,开唐、宋韵书之先河,是研究汉语语音发展规律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典籍。
  《切韵》问世后影响很大,由于所收文字及训释不大详备,因此从唐代起就陆续有人增修补订。唐仪凤二年(677年)长孙讷言作《笺注》一书,依据《说文》增补《切韵》,主要内容是增加注释和说解字形,并增益六百余字。此书现存三种相近的版本,出自敦煌千佛洞,两种为斯坦因劫去,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另一种被伯希和劫去三段,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斯坦因劫去一段,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唐神龙二年(706年)王仁昫著《刊谬补缺切韵》,分为一百九十五韵,增添了与平声"严"韵相承的上去两韵,此书重点是增字加训,字数已有一万七千六百多个,比陆法言原书多出三分之一以上。此书有两种传本,一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卷,完好无缺;一种为残本,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孙愐开始修订《切韵》增字补训,大量引书,改名《唐韵》。此书已佚,清末蒋斧曾收藏《唐韵》残本,仅残存去声一部分和入声一卷。
网站目录投稿: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