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之一。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之美,同时对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教学是一个法宝,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下面我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 一、以爱国核心,渗透爱国情感 音乐教学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把爱国情感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那些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军号。再如,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懂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紧张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颂了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以雄壮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必胜的信心,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通过音乐的审美作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 二、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以熏陶情感 音乐情感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比如,《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人们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对家乡牧场的热爱。这些教育的效果,都不是在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是在歌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情体验,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从中受到了难忘而深刻的教育,其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 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事迹、歌曲内容和风格等,让学生懂得歌曲的深刻含义,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和歌曲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歌曲丰富内涵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歌曲艺术的欣赏水平。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交流。为此,要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我在教《青春舞曲》。我讓学生齐唱歌曲,我自己跳新疆舞随乐舞蹈,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舞蹈,学生们自由组合、自己选择演唱曲目和表演形式、选出自己的主持人、制定节目单等活动。这样老师就给了每一位学生一个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就连表演后的点评都由学生来完成。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 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在课外活动中的渗透情感 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渗透情感。比如,组织青少年合唱队,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情感教育。 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音乐的审美功能,其作用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在社会实践,中注重渗透情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歌曲大赛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为音乐工作者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比如,怎样把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到艺术实践中去,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作为学校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社会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情感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 六、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曾几何时,一些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音乐作品充耳不闻,却整天沉醉于那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损害了青学生的身心健康,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为此,音乐教师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的音乐课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水平。应以大量优秀、高雅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分析,加强民族音乐的修养,自觉抵制不健康音乐的侵蚀。优化音乐文化环境,除了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