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大地主把他的财产托付给三个仆人保管和运用。他给了第一个仆人五两黄金,第二个仆人二两黄金,第三个仆人一两黄金。地主告诉他们善用各人的钱。 第一个仆人利用这个钱多方投资;第二个仆人买下一些原料,制造成品出售;第三个仆人却把他的黄金埋在了树下。 一年过去了,第一个仆人的财富增加了一倍,第二个仆人的财富也成倍增加,地主很欣慰。他转头问第三个仆人:"你的黄金是怎么用的?"这名仆人说:"我唯恐使用不当,所以埋藏起来,在这儿,我把它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你了。" 地主大怒:"你这个愚才,白费了我的功夫,竟不会使用我给你的礼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小故事中的成功智慧》一书告诉了我们答案:埋葬才能就是浪费才能。不论天赋高低,善用才能者必有佳绩。 这就给烧火一样,如果你能把木材搭建的合理一些,让它们充分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也许会多些,饭菜也熟的快些;反之,若不能充分燃烧,部分木材就会化成黑烟,浪费了能量。 亲爱的朋友,不管你是否留意过,小故事、小寓言总是这样让我们有所感悟,并悄悄的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想法,改变我们的行为,甚至改变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的故事和寓言永远是我们人生的引领者。这些埋藏在故事里的智慧灵光,就像等待人们去挖掘的金矿,就像引领航船的灯塔,引领人生的方向。 通过阅读这篇充满智慧之光的小故事,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启发: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但发光是有条件的,落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结局。由此,我联想到人才的选拔,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才有了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唯才是举"的做法的确让人尊重。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及时放心大胆启用,不能有"武大郎开店的心态",光想自己强,不想别人强,就是"光头强"。我们说,理念决定管理的高度,胸怀决定管理的深度,对关键问题的把握,决定对管理的持续度。作为领导者,识人、用人是基本的能力。做领导应该干什么事,毛泽东和邓小平说过两句极为相似的话。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出主意,就是抓方针;用干部,就是抓头头。抓住了这两条,也就抓住了做领导的根本。道理不难懂,做起来却非易事。历史上一些领导集团在这个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很值得玩味。 先说"出主意"。领导出主意,最常见的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发挥关键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坏,体现决策水平和谋断能力的高下。毛泽东在1959年3月的郑州会议上,曾比较三国时期几个主要集团势力核心人物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别,认为曹操多谋善断,最厉害;刘备也很厉害,却稍逊一筹,"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袁绍则根本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属不称职的领导。 再说"用干部"。汉宣帝父子关于执政方略的争论,事实上已经涉及到"出主意"与"用干部"的密切关联:行德教仁柔之道,必然要多用儒生治国;以霸王道杂之,自然要多用名法之士。对二者的关系,毛泽东1938年有过另一种提纲挈领的表述:"如果是贤明皇帝,就会是忠臣当朝,用人在贤;如果是昏君,必有奸臣当朝,用人在亲,狐群狗党,弄得一塌糊涂。中国历朝以来的组织路线,即干部政策,都是随着政治路线改变的。"用干部的关键,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贯彻实施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说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句名言,道出此中真谛。提出主意后,用赞成者、不赞成者、模棱两可者、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根本就糊里糊涂者,结果会很不一样。 正如故事里的三个仆人一样,黄金在他们手里,却有不同的结局,这不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