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加勒特·哈丁,在一篇论文中探讨了这样一个情境: 有许多牧民,都共用一块儿公共草场放牛。这时,有一位牧民想多养一头牛来增加个人收益。但是他也知道,草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再增加牛的数量,这块草场只怕会逐渐退化。 但经过一番理性的权衡,他最后还是决定多养一头牛。因为一头牛对草场的影响有限,而且草场退化的代价,是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的,而多养一头牛的收益,却是他一个人的。这样算下来,他还是赚了。 不过,事情马上就超出了他的控制…… 前面说到,有一位牧民在明知草场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想多养一头牛来增加个人收益。因为他觉得多一头牛对草场影响很小,不会怎样。 问题是,其它牧民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大家都开始偷偷放牛。牛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草场资源耗尽了,这群牧民也全部破产了。 这种情况,就被形象地称为"公地悲剧":不受规范的公共资源,一定会被自私的个体过度剥削。 这个源自生态学的概念,逐渐被多个学科所采用,并且能解释很多常见的日常状况: 举个例子,公共泳池人越多,气味就越刺鼻。这种刺鼻的气味,其实是泳池中的氯制消毒剂和人体尿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果。 那为什么总有人往公共泳池里尿尿?其实他们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池子这么大,我尿一点儿马上就被稀释了,根本没啥。 结果大家都这么想,公共泳池就遭殃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往小了说,公共厕所的卫生纸总是消耗得特别快、共享单车总是特别容易坏、公园里的狗便便总是特别多; 往大了说,企业过度排污导致河流污染、各国碳排放增加导致全球变暖、航天器增多导致太空垃圾越来越多…… 这些都是公地悲剧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公地悲剧"很难解决,因为虽然每个参与者都知道过度使用会导致公共资源枯竭,但任何参与者都无法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 因为总会有人抱着"就算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的心态,去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加剧事态的恶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地悲剧其实也是一种囚徒困境:每个参与者都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做出了选择,结果却是所有人的利益都受损了。 不过,"公地悲剧"也并非完全无解。哈丁就提出,可以通过将公地私有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如果把公共草场分块划给个人,那每个人就都有了保护草场的的动机: 或者也可以在维持公有的前提下,对人们进入这块公地的权利进行限制和分配: 另外哈丁还认为,指望人们良心发现来解决公地悲剧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制度、行政措施、经济惩罚等各种强制手段,来限制人们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 比如对图书馆的存包位进行收费,就可以有效减少随意占用柜子的行为。 也有学者提出,社会还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利用舆论压力,来倒逼大家守规矩,并对遵守规则的人予以一定奖励。 回过头来看,在哈丁所描述的情境中,那个第一个选择多养一头牛的牧民,未必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坏人。 但由于规则的缺失,所有人都不得不参与到这场对公共资源的争夺中来:因为越守规矩的好人,最后反而会成为最吃亏的那个人。 也许可以说,如果要走出公地悲剧的困境,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清晰且有力的规则。 毕竟,如果侵占公共资源的人不必付出任何代价,那最终受损的,就将是整个社会。 来源/柴知道(chaiknows),用简明可爱的方式,聊一个有价值的知识。 图片来源:pixabay、柴知道(chaiknows)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