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调查发现的学生把自己关起来


  近日,在厦门举行的一场中美校长座谈会上,中美校长们齐诉苦互取经,其中两国校长一致反映了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困惑。美国校长说,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你们中国有遇到吗?
  厦门的校长们接过话茬,这个问题同样在厦门存在。一厦门校长说,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仅厦门岛内一个区,去年一年来已有300多对夫妇选择结束婚姻。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有27名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这一数据相当惊人。这些学生既是父母婚变过程的见证者,同时也成为破裂婚姻的直接受害者,在这样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父母离异,孩子该如何应对?我们该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记者近日就此话题展开调查,并采访了相关专家。
  【个案】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自述
  在家在校都伪装,活得真累!
  小明(化名)来自一离异家庭,有很长一段时间,他自觉多余,在校在家都得"伪装"自己,感觉活得真累。目前,小明已升入大学,虽然已从最初的"痛苦"中摆脱出来,但他觉得,父母离异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近日,小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口述实录
  10岁时,父母离婚,我判给了父亲。"父母离婚,对我是个噩梦。"10岁时,我还在读小学,没特别大的感觉。可一进入初中,这段时间是大家所说的青春期,我感觉我的性格跟之前变了很多。
  在学校,我跟每个同学都示好,主动找他们聊天,套近乎,表面上一副很开朗很乐观的样子,而实际上,我心里很孤独,一个能谈知心话的朋友也没有。我也知道,肯定有不少同学认为我很"假",可是,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多交一些朋友。
  在班上,每天放学,我都是最后一个回家,因为我更愿意呆在班级里,不想回到那个家。那个家,对我只是个"旅社",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离婚后,爸爸重新组建了新家庭,后妈带来一个小弟弟,我感觉,在那个家我是多余的。
  在家里,我始终扮演着一个小乖孩的角色,很安静,很少说话。别人问一句,我答一句。我不想主动挑起话题,生怕说话不对路,引起没必要的冲突。爸爸很忙,很少和我说话,可能他觉得只要给我吃、给我穿就足够了。可是,这真的不够。因为在家,我能说说话的就是爸爸了。
  那段时间,我真的感觉好累好辛苦。后来,我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主动求助老师,也与爸爸进行了沟通,逐渐从"伪装"中摆脱出来。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只想说,父母离婚,错的不是孩子。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比别人更脆弱一些,希望家长们能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因为作为孩子,最希望得到认可的是自己的父母亲,其次是同学和老师。
  【调查】
  离异家庭子女人际交往上高度防备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仅厦门岛内一个区,去年一年来已有300多对夫妇选择结束婚姻。而此前,最新发布的全国高离婚率城市排行榜中,厦门名列第五,离婚率高达34.9%。这个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离婚率的持续升高,离异家庭作为特殊的家庭类型,已广泛存在于现实社会当中,学校中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人数也逐年上升。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有什么特点?记者近日在厦门市的3所中小学,对部分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请专业心理老师帮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防备心,在此次调查中,有37.3%的人认为随便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危险的事,65.2%的同学不会轻易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
  其次,在同伴交往中,学生普遍表现出以自我中心、高优越感。53.5%的同学表示在交往中,喜欢给对方出主意;73%的同学在与别人意见不合时,不容易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此外,在亲子关系上,亲子情感关系较疏远,孩子与父母间缺乏亲密的感情交流。在调查群体中,有21.2%的同学从不主动与父母谈心,57.6%的同学偶尔与父母交流。
  【对策】
  四方面营造孩子心理发展条件
  巾帼园心理咨询师何静言认为,离异家庭的孩子有些会因为家庭不健全,缺少爱,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则不一定,主要要看父母是怎样和孩子相处和沟通的。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企图隐瞒什么,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不安。
  其次,避免受害者心态,不在孩子面前讲另一方的坏话,一味指责对方。再次,与孩子共同担起家庭的责任,避免补偿心态,要像对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物质补偿和娇纵都无法替代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相反可能是任性、暴力的来源。同时,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何静言认为,离异家庭并不一定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影响,某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孩子还要好。但离异家庭的孩子要有好的心理发展需要一些条件。如:1.带孩子的母亲或父亲必须是成熟的人,个性独立、开朗、快乐,并且乐于关照自己的孩子。2.孩子生长的环境,如社区、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离异家庭的孩子。3.离婚的父母彼此宽容、认同,没有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种亲情,并共同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4.有一个和睦的亲友支持系统,如孩子喜欢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他们都共同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提高离异家庭学生集体参与感
  在日常工作中,厦门英才学校心理老师俞丽芳比较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其执笔的《离异家庭学生人际交往特征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获得厦门市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类二等奖。
  俞丽芳认为,离异家庭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学校,应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注。俞丽芳说,除了在家里之外,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来说,大部分都缺乏足够安全感,学生不愿意主动与老师沟通。因此,除了课堂上较严肃的师生关系外,老师可以增加一些师生的课外接触,比如开展一些师生合作的娱乐活动,使得学生更愿意与教师沟通。而课外建立的感情也会影响学生课堂的表现,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其次,还可以通过改变离异家庭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来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离异家庭学生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会影响其性格,设法提高这些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对于纠正他们自卑、孤僻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特征是有益的。比如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担任班委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并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表扬来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责任感、纪律性和自制力等性格特征。
  【议见·立场】
  高离婚率下我们不要遗忘孩子
  高思刚(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在现今这个社会大环境下,来自离异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父母离异,孩子是无辜的。该如何应对父母离异,把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摆上日程。
  家庭的变异,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重大的生活应激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父母,如果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着想,最好就不要离婚。如要离婚,在离婚前,有关婚姻之间的情感冲突,如吵闹等,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双方离婚务必要商量好孩子的生活教育问题,商量好怎么跟孩子沟通,让孩子能比较好地接受父母离异,并知道如何去面对。
  作为学校,作为老师,要更多关注这类孩子,让孩子知道碰到这件事该如何应对,让孩子有地方倾诉,同学最好不要随便议论这件事,应多理解关心。
  图片说明:家庭的变故,往往让孩子变得与集体"疏远"(资料图片)
  导报记者 沈晓丽
网站目录投稿: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