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芊 网易的编辑好友曾经深夜跑来我家,向我哭诉她的职业问题: 她讲自己在网易呆了很多年,早就不知道外面的社会企业是什么样子? 她很恐慌也很害怕,想要变动工作却又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才是正确的。 她一直都在做新媒体运营工作,但是没有写过十万加,评价数据好坏的唯一方法就是看推送文章的位置,推送的好流量就大,感觉自己在网易很多年,没有本质上技能的进步。 去面试一些创业公司,大家问她作品是什么,做过哪些事情,她也答不出来,变得非常没有自信。 她对我讲: 你说我是不是应该换到一个小的创业公司去锻炼深造一下呢?还是应该去同样的大公司,换个环境继续工作呢? 我在文案创作领域没有建树,连十万加都没有写过,我是不是该转行做做视频,做做其他的事情呢? xxx(某位职业导师)就明确地告诉我,我应该去一个小公司锻炼,你觉得她说的是对的吗? 我到底应该怎样选择啊? 以上一系列迷茫的问题之后,她继续陷入到愁眉苦脸的状态之中。 一年前她就问过我一模一样的话。 可见问题拖了一年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看她焦虑的样子,我为她仔仔细细分析了她错误的选择思维。 1:
人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错误的思维。 把选择当成了一次静态的决定:A和B两个方向,一定要先选择一个,再开始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而现实中,A和B两个选项本身往往是含糊不清的。 比如大公司和小公司的选择问题,大公司这个概念里包含了无数具体的公司,小公司这个概念也是一样。 大小公司的选择其实是一个泛泛的类别,而不是一个具体的选项。 因为不是一个具体的选项,所以造成了人们无法判定自己做选择之后的结局。 因此造成恐惧,焦虑和犹豫,让人们卡在了做决定之前这个环节,浪费时间。 优选的本质,果断抉择的本质是:选项足够具体的情况下,人才能够做出精准决定。 这个道理类似于:你问一个人,选择吃水果还是选择吃蔬菜。 他的头脑里很难有一个明确选择,原因就是选项不具体。 因为水果是一个大类,蔬菜也是大类,挑哪一个,都会有你不喜欢的选择结果。但是你问她吃苹果还是吃梨,她会的回答的非常明确。 所以正确的选择思维一定不是静态的决定,而是过程中对于选项信息的搜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你去搜集大量的信息先把两个泛泛的选项变得非常具体,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做出精准的决定。 因此,选择是什么? 2:
选择是一个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的动态过程,而非一次静止的,不管不顾的决定。 想要把选择问题做好,想要把具体的问题区分出选项,就必须拥有拆分思维。 把问题无限拆分到自小的执行层面,唯有如此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足够具体的选项。 如何能够把一个问题细致地拆分呢?可以尝试WBS分解法则: WBS任务分解法则: 任务(work) 分解(breakdown) 结构(Structure) 这个法则的主要作用就是:将主体目标逐步细化分解,最底层的任务活动可直接分派到个人去完成。 每个任务原则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细分为止。 01:
W任务:将主体的目标提炼核心属性,分解成同类任务。 比如说网易编辑的问题:到底是去创业公司还是平台互联网公司的问题。 可以提升一下属性,创业公司的属性是小公司,而平台互联网公司是大公司。 那么这个问题由原来的去创业公司锻炼一下,还是去平台互联网公司的问题,转变成了我到底是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的问题。 02:
B分解:应用自上而下原则,把任务拆分成不能够再细分为止。 问题继续分解,分解到不能细分为止。 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是泛泛的类别,所以,要做的是,把这个类别里的内容填写具体。 大公司我到底要去哪家公司,小公司我到底要去哪家公司。 这时候你可以腾出几周时间先搜集信息: 大公司里有哪些公司哪些岗位,是你可以去的。列出你想要的大公司。 比如说,大公司,我想去百度,腾讯,爱奇艺。 再继续拆分这个问题,这些公司里有哪条业务线,哪个岗位是你可以去的。 这个过程需要你大量地调研网站,向内部人士了解具体的业务信息,最终摘录出一个具体的公司和职位信息。 比如说,我想去百度,搜索事业部,市场专员这个岗位。 再之后,你需要通过面试,向内部的员工了解,向猎头了解,确定具体的对比指标。 比如说薪资,团队,晋升空间这些具体的指标。从而抉择出这三个公司里,最适合你的公司。 比如最终确定的是腾讯新闻的市场专员的岗位。 接下来你可以再花几周的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抉择出小公司里具体的选项。 比如最终就是咪蒙的市场专员的岗位。 这时候由我到底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就变成了: 我到底是去腾讯新闻频道做市场专员还是去咪蒙的公司做市场专员呢? 这个问题非常具体,而且无法再继续细分。 这个问题就很容易通过对比一些具体的指标,资源,业务,晋升空间,薪资等标准进行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最好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大量的面试,能够在过程中多拿几个offer。 这样最终做决定的时候就更加精准,省力,不需要陷入到你想去但是对方不要你的尴尬境地。 当然,如果最终决定了一家公司,和这家公司死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比如,我当初就是通过这个方法确定自己要去视频产业:搜狐视频。 就和搜狐视频死磕了两个月,通过各种渠道内推,最终进入到了这家公司之中。 在这个社会里,任何时候,只有表现出强烈的愿望,朝这个方向不断地执行努力,最终都会如愿的。 03:
S结构:确定好执行任务的统一结构。 上述拆分的过程中有很多涉及到执行的环节。 比如说,我想去百度,腾讯,爱奇艺。 那么我到底要怎样搜集职业信息呢? 这就需要确定一个执行逻辑和执行步骤。 执行逻辑就是对比的时候要对比哪些指标? 最常见的有:工作内容,薪资,晋升空间。 执行步骤就是你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到这类信息? 常见的有:招聘网站,官网,猎头,职场人士。 那么步骤就可以量化成:每天看三个招聘网站,找两个这个领域的人了解情况。 然后确定好循环的周期,比如每一循环看同一个网站。 这样就做好了执行层面的统一工作,就可以量化,结构化自己的执行步骤了。 量化执行步骤有利于你稳步地保持持续力,有条不紊地把一件事做好,不至于过程中产生情绪,半途而废。 所以,网易的这位编辑,想要彻底摆脱迷茫焦虑,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先从搜集信息入手,如果永远都不能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和执行层面,只是靠思考和想法,好决定是无法做出来的。 如果坚持用这套方法,再困难的问题,一个月之内也是可以解决的。 3:
很多人会问我执迷于选择会不会浪费时间。 大概在我工作第二年的时候,我和腾讯新闻的主编有过一次详谈,谈话的主要问题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我当时并不想做任何互联网资讯层面的工作,但是腾信新闻又是不可多得的一家公司,我开始犹豫自己坚持的是否是对的。 在交流过程中,腾讯新闻的主编对我说道:为什么你总是喜欢执迷于选择呢?选择会不会浪费时间? 我认为正确的方法不是选择什么,而是做什么,你在做的事情才是你的方向。 我当时回去思考和自责了很久,在想是不是自己错了。 但是从我在那之后的职业经验来看,这句话,时至今日看来,我都只能认可一半。 对的那一半是人们做的事情终将把他们引向要去的方向。 而错误的是,她把选择当成了一个静态的环节。 把选择当成静态选择,执迷于决定这个静态环节,一定会产生拖延焦虑自卑犹豫不决,浪费时间。 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认清选择的本质是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流判断,那么搜集信息的过程是不存在浪费时间的。 因为搜集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互动反馈的过程。 比如我当时面试百家企业,很多人觉得这个过程浪费了时间。 但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了解了很多公司的组织架构,对行业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对于自己在做的事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面试官。 当时付出的半年,沉淀下来的方法论,为我之后人生的跳槽转型,出书,自己做公司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基础。 而不少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现在还处在职业迷茫痛苦的阶段,不敢走出去,也不知道向何处出发。 就拿网易新闻的这位好友的问题来讲,她犹豫不决,还在因为写不出十万加而自卑,何尝不是信息太少,所以才不敢走出舒适区呢? 如果她能够了解增长黑客,能够了解更多的流量获取的运作方式,就不会因为自己写不出十万加而自卑了。 她大可以应用其他的方法达到同样吸引流量的效果,而不用拘泥于一项因为客观工作条件无法达成的事情。 所以说,人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因为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情绪化和拖延。 而戒除情绪化和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搜集信息。 每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眼界,身份地位的差距,都来源于我们的信息差,所以掌控搜集信息,辨别信息的技能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