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操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蛮有意思的,其实在三国上他还真的是最有机会一统三国的,但是就是差了那么一口气啊,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曹操到死都不建国不称帝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看看吧! 曹操是个传奇人物,是一代枭雄,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一代奸雄"。枭雄也好,奸雄也罢,其一生灿烂辉煌,位极人臣。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大权在握的曹操不"代汉自立"?那九五至尊的椅子,离曹操只有一步的距离,抬腿就可以上坐。 看起来确实如此,但,最后的一步没有迈出去,其实有它深层次的原因。 表面来看,曹操是为了自己的形象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曹操意气风发,战黄巾时初露锋芒,伐董卓显英雄本色,在青州壮大了军队。但曹操的崛起,最重要的是走对了一步棋,那就是迎汉献帝于许昌。 这一着棋很厉害,因为拥护"汉献帝",而使很多人才前来归附。正是手中这张"王牌",才使得曹操对外征讨师出有名,对内管理名正言顺。 因此,曹操对外称自己是汉臣,虽然很多人劝他"代汉自立"。但曹操始终称:自己是"汉臣",无任何自立之心。 表面上来看,曹操是要言行一致,不愿意让世人唾骂。 曹操一边说无"自立之心",一边往皇帝的道路上走去 听曹操说的,感觉是社稷之臣,心怀天下,心怀汉室。那么我们看看,口口声声想做"周公"的曹操是怎么做的。 公元208年六月,曹操废了三公,恢复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这没问题,到那个位置了,曹操不任丞相,其他人也当不了。 过了四年,在公元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这什么意思?曹操可以佩剑穿鞋上朝,而且赞礼的人不能直呼其名,只称官职。这权利够大的,是汉献帝发自内心的愿意这样吗?难说。 汉献帝真的对曹操"好",仅仅过了一年, 在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这个厉害了,可以建立国中之国,这是什么样的功劳?可以有自己的小朝廷了,这是西汉初期的王爷待遇啊!这到底是汉献帝大气呢?还是逼不得已呢? 过了三年,汉献帝的封赏又来了。 公元216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汉献帝真是个"好皇帝",这封赏太给力了。此时的曹操,名义上还是汉臣,可实际上呢?和皇帝区别已经不大了。但是,厉害的还在后面呢! 封赏曹操估计成了汉献帝最重要的工作了,封了魏王刚一年,按捺不住的汉献帝,在公元217年的十月,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不用说了,此时的曹操和汉献帝待遇基本差不多了,权利当然比汉献帝大得多,谁是皇帝?那个不是皇帝的"魏王",才是真正的皇帝,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曹操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他才是那个没有"皇帝"称呼的皇帝。那称呼需要吗?需要的,要不然子孙后代怎么办?只差一步,仅仅只差一步。那为什么不直接把称呼拿过来?因为此时,不能拿。 曹操不是不想称帝,是不能称帝 公元217年,我们的刘备和孙权在干什么呢?此时的孙权,还是守着他哥留下来的东吴那"一亩三分地";而刘备,却早已不是那个东躲西藏,到处借地方的大耳朵帅哥了。此时的刘备,已经占了益州,而其二弟关羽坐镇荆州,刘备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 曹操如果此时称帝,那么刘备和孙权,一定会打着"讨伐篡汉曹贼,还我大汉江山"的名义,向全国发出檄文,那将会是"三十路诸侯伐董卓"的再现,虽然早已没有了三十路诸侯,但一呼百应的可能是有的。 此时的刘备,兵精粮足,文有诸葛孔明所带领的众多文官,武有五虎上将所领衔的众多将士;而孙权虽然偏安一隅,但谋士、将领也不在少数。曹操此时称帝,绝对是给了对方征伐的理由。 此时的朝廷内部,支持曹操的大有人在,对曹操专权有意见的也比比皆是。 如果此时称帝,外有征讨联军,内有汉室忠臣。曹操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睿智的曹操,坚持没有捅破那层纸,坚持不称帝,静观其变。 果然,等出状况了。公元219年末,也就是建安24年末,孙权和关羽撕破了脸,东吴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关羽走了麦城,被吕蒙的人斩杀。吴蜀长达十年之久的联盟彻底瓦解,吴国和蜀国开始两虎相争。而此时的曹操,虽然欣喜,却重疾在身,别说称帝了,爬起来都不容易了。 建安25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一命呜呼,和曾经亦敌亦友的关羽到泉下相会去了,两人的离世只差一个月左右,看来这是"真感情啊"! 曹操已死,吴蜀两国正较劲呢,曹丕在220年的十一月登基称帝,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曹操,一代枭雄(我还是愿意这样称呼),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不是不想称帝,是受当时的形势所影响,不能称帝,这是一个智慧的人,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