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日益发达的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主流,创新意味着民族的振兴和未来,而质疑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甚至有人称"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意识的金钥匙"。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课改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行阐述,营造质疑解惑的课堂气氛,肯定学生的任何一个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诀窍,让"质疑"点亮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质疑;创新;点亮 有这样一则幽默: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看完之后,我没被可笑的现象搞笑,而是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也许,这仅仅是个冷笑话,但却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主动性哪去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没能力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其中的缘由,更无法提出"高瞻远瞩"的解决方案,我只想从自己的课堂入手,发现问题,再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改变一些东西。下面我将谈谈课改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点滴看法与做法。 世界本就是个问题的世界,没有问题就不能成为世界。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知道问题,能不能发现、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一切知识被教师加工过滤后送给学生,识记、复制、呈现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学完后,他们从当初的"十万个为什么"变成了"一切应该如此",这才有了刚才的幽默:"什么叫自己的看法"?才有了令所有教育人为之心痛的"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世界上杰出的一流人才"钱学森?之问" 我校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时,建构了"导引精炼,当堂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就专设了这样一环节——质疑解惑。实践证明,这一环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知识深度的挖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就如何让质疑解惑走向高效,走向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营造质疑解惑的课堂气氛 一开始在"导引精炼、当堂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的所有环节中,质疑解惑环节是一节课中最冷清的环节。因为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质疑,怎么质疑?对此,我一开始的做法是教师示范,教师在深入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知识的主干处、理解的易混处和展示的杂乱处,先预设几个问题,以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示范。可收效甚微,学生总认为老师的问题是来考他们的,他们只负责回答,还是很难学会自己质疑。后来转念一想,我觉得还是先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质疑环节的热闹场面,明白此环节中自己到底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于是我将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一个个写成小纸条,课前悄悄的交到几个爱表现的孩子手上,让他们在质疑解惑环节把这些问题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第一次的课堂尝试下来,气氛远比我想象的要热闹,要激烈。握有小纸条的孩子问题一抛出,其他孩子就积极踊跃的抢着回答,甚至于还有孩子模仿着也抛出了几个问题。虽说问题跟知识的联系不大,但最起码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在此环节该怎么做。抓住这个契机,我对自己安排的"托",和那些仿照质疑的孩子们大肆表扬了一番。 二、学会肯定学生的任何一个质疑 虽然孩子已经明确质疑解惑环节自己该做些什么,可不敢问,不想问?又成了新的困惑。记得在文摘周刊上我看了《不会也能举手答题》,讲的是瑞典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便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是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课堂上提问后,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很多学生是跳着举手说:"我,我……"。有时,当老师抽一个迫切想要回答问题的学生后,他会站起来摸着脑门想半天然后不好意思地说:"我忘了!"。让老师觉得他们很可爱又可笑,学生绝不会考虑这种回答对不对、老师会不会同意我这种观点、答错了大家会不会笑话我等问题。 如果我的质疑环节也给学生这样一种环境,是不是敢大胆质疑的学生就会多一点呢?从此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都是以抢答的方式进行,不用举手,自己站起来想说就说。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不会批评,而是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记得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大小和尚吃馒头那个例题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一个大和尚能吃3个馒头,而三个小和尚才能吃1个馒头?"问题一出,全班哄堂大笑,我没有迎合他们的笑声,而是为这个孩子树起了大拇指。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眼睛齐刷刷的看向了我。"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太爱打抱不平了,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看的呢?"此时孩子们争先举手。有的说:是大和尚欺负小和尚;有的说是小和尚饭量小;有的说,这只是一个题。在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我又问: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有意义吗?一阵热烈的掌声,既鼓励了质疑者,也激励了其他同学,让他们有勇气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因此,在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我思维的结果,只要是学生想弄明白的问题,我都予以肯定和支持,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想我所想,言我所欲。此时学习不再是负担,课堂不再是讲堂,它已经演变成放飞学生心灵的舞台。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诀窍 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識预习过后,多数孩子就自我感觉没什么疑问或不懂的了,叫他质疑问题,他还真不知道该质疑什么?还有一部分基础差的孩子即便什么都不懂,他也不会将其转化成问题来质疑。对此我就教学生,质疑不是只能质疑自己不懂的知识。相反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些重要知识,易错知识,都可以将其转化成问题在质疑环节来考同学。听到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成问题来考他人,孩子们质疑的劲突飞猛进,知识也随之在他们的质疑中得到了深化。 四、积极思考,让"质疑"点亮课堂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这样的学科更应将思考与质疑同步,使质疑与解惑一体,这样课堂才有层次的美、立体的美;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活泼流畅、生机盎然,知识才能得以层层挖出。在教学《数对》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新的位置表示方法,且这个知识学起来也很简单,我就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如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在表示数对时一定要列在前,行在后呢?用数对表示出的位置我们一定能很快找到吗?表示数对时中间的逗号能不能用顿号或者其他符号来代替呢?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问题自己知道答案,只为考考他人,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有的问题自己一知半解,提出来想得到他人的点拨。学生自身在提问与答疑的过程中有思考、有理解、有分析、有判断,自然收获颇多。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在展示完例1(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学生的位置)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数行时一定要从下往上数?就不能从上往下数吗?"当时我把赞许的目光投给了提问的这个同学。觉得他这个问题问得太有价值,太有难度了。可能需要我出场解决。没想到,台上的孩子马上就能回答:"因为从图上看,最下边是最靠近老师讲台的,所以我们就从下面往上来数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是例题2第二组的展示,他们展示的是公园平面图,用数对表示出公园里各个建筑的位置。在质疑环节又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刚才我们从下往上数行,是因为最下行是最靠近老师讲台的。那现在这幅图没有讲台来做参考了,也一定要从下往上来数行吗?"问题一出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想这次非我上不可了,正当大家冥思苦想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冒出来了,我知道:"因为大门在最下面,我从大门进去,肯定要从最下面靠近大门的地方往上数。"不约而同的掌声再次响起,从他们的掌声中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对该同学的回答非常的满意。此时不知又从哪里冒出一个声音:我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从上往下数行的情况呢?多么有价值的追问啊! 随着不同问题的提出,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已经到了最高潮,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开始争论起来了。此时我觉得自己真的该出场了,我还连声说道,老师甘拜下风,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令人满意的答案我是不会提,更不会回答的。当时你们不知道,被表扬的同学有多洋洋自得。接着对刚才一连串的三个问题我做了小结:这是人为规定的,如果你变了顺序而别人还按照规定读,就会误解。接着我又强调:其实数对位置的表示方法先写列后写行,怎样数行列都是与以后学习数轴息息相关的。 "学问学问",要既"学"且"问"。只有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当老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当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质疑"的种子,当老师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时,"高效课堂"已悄然而生。"高效"不是摆设,无法拼凑,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 《文摘周刊》.《教育汇编》. [1] 《黄梅县教育局课改推进会材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