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幼小衔接班违背幼儿成长发展规律


  近日,济南不少幼儿园频繁接到家长递交的大班孩子的退园申请,理由是要送孩子上校外的幼小衔接班,不想在幼儿园继续"混日子"。这些幼小衔接班开设等同于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数学等教学内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也是一应俱全,要价却不低。(4月10日澎湃新闻)
  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教育部近年来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符合幼儿成长发展规律。而这些所谓的"幼小衔接班",打着"幼小衔接"的旗号,开设了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数学等课程,让孩子提前介入小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违背了幼儿成长发展规律,将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对孩子到底有没有好处?针对这一问题,国外早就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赞助了一项大型研究,在一段时间内,比较了五十个以玩耍为主的幼儿园和五十个以知识教导为主的幼儿园,发现虽然一开始知识教导会带来孩子学习上的增进,但到了四年级,无论用哪种方法比较,这些来自直接教导幼儿园的儿童的成绩,都低于来自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更为落后,在交友和情感方面的适应性也更差。
  美国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其中一项由莉贝卡·玛肯负责的研究,专门关注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大多是非裔美国人。不出所料,她在343个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那些曾上过以知识性教学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开始比那些接受玩耍型教学的儿童更有优势。但到了四年级末,这些先前的优势就被扭转了。比起那些来自知识性教育学校的孩子,来自玩耍型幼儿园的儿童学习成绩更好,在校分数高很多。
  为什么不同类型学前班的孩子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异?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个人幼年的学校经历是今后行为的准备和设定。在以玩耍为主的幼儿园里,儿童学会了自己设计游戏、和别人共同玩耍、自己解决争执,这些孩子可能在个人责任感和社交等方面形成了终身行为模式,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会发挥很好的作用,表现在知识学习上则是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的增强。
  而那些来自强调学习知识的幼儿园的孩子,则形成了注重成就和竞争的终身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导致他们容易和他人发生摩擦,甚至出现犯罪行为,表现在知识学习上则是学习动力和兴趣的下降。
  由此可见,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提前介入小学知识的学习,看上去好像是对孩子负责,实则是揠苗助长,结果很可能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进入小学后,学习成绩也不见得会特别优秀。
  学前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玩耍、游戏中主动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情、人际交往等方面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社会化的过程。这是幼儿教育应当遵循的一般规律,违背这一规律,是对孩子"好心办了坏事"。
网站目录投稿: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