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让可穿戴设备拥有的诸多可能性变成现实,康康血压董事长曾明发正是看准了这个趋势。"可穿戴设备有几种潮流,一种是能戴在身上像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一样,具有计步、通讯功能,以娱乐为主;另一种具有一定医学价值,比如血压计、血糖仪、测心电的设备,这种专用设备对健康的价值更大。" 康康智能血压计包含一个智能血压计、一个手机app、一个云端平台,还有专家智库。可以随时随地提醒用户关注血压,防患于未然,对于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及时提醒身体状况。用户可通过微信、QQ24小时实时查看健康报告。 问:为什么选择康康血压这个领域? 曾:可穿戴设备,大家比较熟知的是计步手环、运动手表,但我们分析后认为这种需求不会特别大。因为中国人很多时候不愿意运动,环境也不像欧美这么好。健康方面,绝大多数人非常看重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有3.3亿,4个人里有1个,是第一健康杀手,每年因高血压死去的人有200多万。另外,高血压是不可逆的,得了就必须终身监测、服药。高血压人群对于血压计的需求是弱刚需的。理论上讲实时监测是最好的,但是以前的硬件设备比较麻烦,去医院也比较费事,就不会天天监测。我们就想,如果有一款产品能让高血压患者非常方便地量血压,还物美价廉,这个市场非常大。另一个也是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有技术储备。 问:请您描述一下产品的特性。 我们研发的是颠覆性的产品——全球首款可随身携带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有几个特点:1.可随身戴,很方便;2.动态监测,人的血压是动态的,它的价值就是随时随地以分钟为单位去传递生命的信息。通过3G直接把数据传输到了云端,经过大数据分析以后就直接反馈到手机端。在手机上可以通过APP、微信或者通过QQ都可以随时看数据,这样非常方便。 这个产品非常小,只有120克,戴上基本上不影响生活,穿着衣服也是可以的,可来回走动,让用户非常方便去用。 从价格来讲,传统的24小时的血压计价格特别贵,因为是国外垄断的,再加上传统的医疗渠道有好多分销加价,一款24小时的血压计大概要4万到5万块钱,这不是每个人都消费得起的,所以只能在医院租,租一台的价格还需要300块钱左右,还需要排队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已经是高血压患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你再排队,其实对生命是很危险的。 我们计划价格是传统24小时血压计的1%左右,也就是500块钱左右就能买得起,500块钱就能有这样一个先进的设备,再加上一些独特的渠道,比如说跟QQ、跟运营商合作,未来通过我们两三年的努力实现让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一台随身血压计。 问:血压计除了进行销售,其他的商业模式上有没有一些考虑? 曾:整个生产和营销渠道都是用互联网思维,不进入传统渠道。为什么以前医疗设备这么贵?因为产品从厂家到用户,要经过四五层加价。互联网思维干什么?是尽量渠道扁平化,我们跟国内主要的电商合作,直接面对用户。 我们不通过血压计挣钱。互联网有一个说法叫免费经济最受欢迎,比如360,模式是先免费,有用户后再去提供增值服务实现收益。我们是成本价给用户。 问:医疗行业是一个严谨的行业,康康血压在与医疗体系的对接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未来还会做哪些工作? 曾:作为一份"终身电子病历",首先要保证数据准确性。康康血压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独家接入中国高血压联盟"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模型",掌握了从传感器、芯片、算法等核心技术,保障测量数据准确。 其次,康康血压与中国高血压协会、中国心血管协会这样的医疗协会,与安贞医院、协和医院等医院的专家都有合作,他们在康康血压计产品设计阶段就给了很多建议,对于测试结果是认可的。 问:在24小时监测血压仪领域,康康是否会形成壁垒?如果竞争对手也做的话,康康有哪些优势? 曾:康康血压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做智能血压仪的同行,更多的是欧姆龙这样的电子血压仪厂商。我们更希望与同行一起,将智能血压仪的市场做大,一起完成对用户的教育。 硬件不同于软件,还是有一定门槛的。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研发完成。如果对手也做的话,我们仍然会窗口期。互联网是一个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行业,康康血压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传统的电子血压计厂商缺少通信方面的经验,不擅长做软件;而小的团队则缺少做血压的技术。即使抄到了思路,也做不到产品的精确度。 问:现在在数据挖掘这块做了哪些工作,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动作? 曾:往深层挖掘数据,比如南北方会有差异,不同季节有差异,不同年龄也会有。不同的血压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未来会多维度地分析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未来康康血压会依靠增值高级服务收费,比如基础报告免费,高级报告收费。不过,现在还不会考虑这些,先把产品推广开。 问:医疗健康类的新硬件兴起,对未来的医疗健康领域产生哪些影响? 曾:未来监测设备很可能都是 24 小时的,全方位监测用户健康,并形成数据报告,甚至都上传到云端。 看病难的问题会逐步解决,以往比如 24 小时测血压,需要提前跟医生预约,在医院租用设备回家进行测量,测量后再去医院将数据导出,再次挂号由医生诊断,时间和过程都比较麻烦。未来随着新设备兴起,就医成本会变小,医疗会社区化,智能设备为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监测、建议,用户可以在社区层面解决大部分疾病问题,只有当需要做手术甚至更严重的问题,才需要到大医院就医,才需要找专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