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欢迎来到我的"读书破万卷"专栏。你可以点击右上方"关注"小播读书,或在文章底部"订阅"本专栏,阅读超过300篇精品文章。 哲学家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这两样东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这句话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头顶的星空"代表广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则代表着深邃的内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是善是恶?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发现本性的力量?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庄子》的第十六篇《缮性》中,讲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修养自己的内心,如何做一个随心所欲的人。 当然这里的"随心所欲"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意思,而是要让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那为什么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呢?怎么才能做一个"随心所欲"的人呢?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四个人的思想和故事。 第一个:乔布斯 2005年6月14日,苹果的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讲,有人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毕业演讲"。在演讲之前的一年,乔布斯就被检查出患有癌症,他说"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只是根据别人的思维结果而生活。不要让他人的喧嚣纷繁,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遵从你的直觉和心灵的呼唤。" 乔布斯在那次演讲中讲了三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死亡的,他说: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变革了。 他接着说,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东西要失去了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道理不顺心而为。 我们从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我们面对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追随自己的内心,才可以发现我们真正的热爱。 第二个:王阳明 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这种思想在我国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中也有深刻的体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三个字:致良知。而对"致良知"这三个字更丰富的解释是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其实就是一个人"致良知"的过程。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的本心,本来就是无善无恶的,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这是阳明心学的本体论,是心学的最高法则,是宇宙万物之本源。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善恶观念源于人的起心动念,是人对事物的认知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一般以道德准则来衡量,符合即为善,不合即为恶。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能辨别外在的善恶,是良知的力量,就像一面镜子,良知就是我们心的本体,具有最高的道德是否的判断能力,这是一种"知"的能力。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格除私欲,恢复良知之本体。二是择善而从之,并践行于事事物物上,这是一种"行"的能力。 这四句话合起来,其实就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王阳明整个心学思想的核心。所以,不要过别人的生活,不要被外在的东西所左右,而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因为王阳明告诉我们"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我们可以通过探求自己的内心,获得无限的可能。我们都知道乔布斯是一位很有创造力的人,而这种创造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他对内心的探索。乔布斯有冥想的习惯,而冥想正是通达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从那里,我们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 第三个:老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要真的做到遵从自己的内心,其实不容易,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外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很多,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名誉地位都让我们很难独善其身。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的生活,只求饱腹,不求享受,宁可要质朴宁静,而不要奢侈浮华。主张摒弃一切外在的引诱,才能唤醒我们内心本来的天赋。 第四个:庄子 道家的另外一位思想家庄子,对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有过很多精彩的论述。庄子在《庄子·缮性》这一篇中,庄子说:古时候那些得志的人,不是指拥有高官厚禄,或者地位显赫,他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现在所谓得志的人,是指那些拥有高官厚禄地位显赫的人。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并不是来自自然的本性,这些都是外在是事物临时寄托在我们身上而已。对于身外之物,它们到的时候,不必加以阻挡,它们离去的时候,我们也不必加以劝止。 庄子在《庄子·缮性》中还说,在世俗的范围内修治性情,靠仁义礼智的儒家学说,来期求回归原始的本性;内心欲念早已被习俗所扰乱,还一心希望能达到明彻与通达,这就是愚昧的人的表现。古时候研究道术的人,总是以恬静来调养心智;心智生成却不用智巧行事,可称它为以心智调养恬静。心智和恬静交相调治,因而谐和顺应之情从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是谐和;道,就是顺应。 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子说的意思有点含糊,很多地方的翻译也都比较晦涩难懂,似是而非。这里,我尝试通过对方的方式,给大家分享庄子的求知之道。 我们求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刻意练习式学习",我们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奋刻苦学习,可以获得知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成长方式。 而第二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心流式学习",当我们进入一种方式、忘我的境界时,我们经常会有顿悟的时刻,比如很多人在半睡半醒的时候,在散步慢跑的时候,经常获得很多灵感和智慧,这就是"心流式学习"。这种方式不需要我们刻意去求知。这种方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以恬养知",就是让我们放弃私心杂念,以恬静的心态去体会,去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获得智慧。第一种方式得来的是知识,而第二种得来的是智慧;第一种方式是可以获得持续积累的知识,而第二种方式,是我们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这就是两种求知方式的不同。 庄子在这里说的"古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正是第二种情况,乔布斯通过冥想,达到了"以恬养知"的状态,从内心获得灵感和创造力;王阳明的"致良知"也告诉我们,我们内心的良知本来就具有无穷的力量,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也是这个道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订阅我的"读书破万卷"专栏,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谢谢。 PS:现在是优惠期,专栏价格39元,共更新了300篇以上(还在持续更新),一篇几毛钱,一篇当中哪怕有一两处让你恍然大悟,有所触动,也是物有所值,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