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不婚族越来越普遍,大致可分为自觉型不婚族和不自觉型不婚族。当然,大多数的不婚族是在不知不觉地状况下变成了单身贵族。——Psy525.cn 不婚,还是结婚?作家钱钟书在著作《围城》把婚姻比喻成"围墙",不管站在墙里或墙外,永远都有满腹疑惑,两头都在摆荡。 台湾教育部最近针对台湾18岁以上民众做了一份调查,只有58%认为"结婚比单身好";换言之,有四成的人其实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依照传统定见认为结婚比较幸福。 而且,关于"结婚是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只有67%的女性赞同,低于男性有八成赞同,可见女人比男人更不把结婚当作人生一定要做的事。 不婚,成为许多先进国家的常态。在美国,1980年仅有6%超过35岁的中年族群不婚;到了2000年,比例已上升到9%。 不婚族在日趋壮大,是不能忽视的事实,某大学社会系教授呼吁,政府单位与婚姻咨询专家应同时关注不婚族的心理健康议题。 社会大众除了老生常谈劝大家结婚,应该在整体大环境给予不婚族协助,譬如食衣住行育乐等,对于单身族群的感情与心理平衡,更不该漠视。 自觉型不婚族:人生不需要"等爱" 不婚族大致分为两种:自觉型与不自觉型。自觉型不婚族占少数,不自觉型不婚族占了大多数。 资深媒体人兰萱,属于自觉型不婚族。外貌、身材都十分出众的兰萱,在40岁那年出版了《是的,我单身》,大方坦承婚姻不是她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宣称单身的好处,"人生的主宰权掌握在手上,真正像是自己的主人。" 曾经追求兰萱的人不少,但对于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她始终兴趣缺缺,尤其是恋爱过程中的猜疑、期待、试探,有人觉得是乐趣,但她觉得很烦人,"我认真交往过的异性不多,5根手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她透露,每次有仰慕者对她表示好感,她都是摆出一副酷酷的姿态,过去几段感情都是由她主动喊"卡"。 狮子座的兰萱对于追求工作成就则兴致昂然,早年曾设定的目标是"当女性总编辑"。在电视台担任主管期间,她手下曾有一名年轻的女部属陆续换了几任男友,感情一直定不下来,即使男友劈腿,也口口声声说"要等他回头"。兰萱很不以为然,当面开导她,"女人干嘛一直在等爱啊?" 不管有男人没男人,很多女人都在等待,寻寻觅觅,渴望被爱,好像人生目标只有这件事,把所有的寄望都放在男人身上,而且还经常落空,实在很不值得。 不自觉型不婚族:不知不觉变成单身 放眼四周,像兰萱这样立场鲜明、高举不婚大旗的社会精英,其实还是少部分。多数人是不知不觉变成不婚族。他们并不排斥婚姻,而是抱着且战且走的心态,一边等待,一边蹉跎,结果一直没有遇见对的人。 原因一:没有遇到对的人 知名作家黄明坚观察过周围一些年过40未婚的女性友人,她们请她帮忙分析命盘时,总不忘询问"是否有结婚的可能",一直对结婚怀有憧憬。有一天,黄明坚在公园里碰见一名罹患癌症的女病人,两人攀谈起来,"我50岁了,还没结过婚……,"对方的语气充满期许,仍旧不放弃想婚的念头。 一名43岁、喝过洋墨水、拥有硕士学位的女性社会工作师,经常有热心的亲友介绍对象,她一概来者不拒,相亲不下15、16次,竟没有一个适合结婚。她锲而不舍,继续等待有缘人出现,因为她深信不疑,"有伴侣的人身心比较健康。" 许多男性单身族也是如此,女朋友换了几任,却总是没有遇见意中人。但他们并未真正放弃结婚的念头,认为只是时机未到。对他们而言,不婚像族是走在悬空的钢索,令人不安、犹豫、彷徨,盼望"终结者"快快现身,"在交友网站上打转了3年,期待两人世界的来临,却一直没有寻获真爱,"一名年过45岁的摄影师在私人部落格里自我告白。 原因二:害怕失去自我,不敢贸然走入婚姻 《纽约时报》曾经报导,劝告女性如果遇到一直单身未婚、年过40的男性,最好"靠边站",不要当成结婚目标。因为这些中年单身男性几乎都已定型,具有一套心理防卫机制,压抑情绪,而且大多十分固守自己的生活型态,缺乏弹性,很难改变。对于想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的伴侣则是一大考验,常有不得其门而入的挫折,"除非你们两个人都很成熟独立,"《纽约时报》分析。 美国临床精神科医师魏芝尔(Dr.JaniceWitzel)研究调查一群中年男性不婚族,发现他们过去至少都曾与一名以上的女性亲密交往,但都无疾而终。他们内心非常担忧一旦与别人有更深刻的关系,会丧失自主意识和自我价值,等于把人生的决定权交给别人,虽然有26%曾经想定下来,但仅有6%开口求婚。有趣的是,这些单身男有三分之二相信他们将来还是会步入结婚礼堂;但魏芝尔医师却没有那么乐观,预测大概只有六分之一能顺利结婚。 用"消去法"选择不婚族 还有的不婚族,是用"消去法",因为对婚姻迟疑,认为不能保证幸福而不敢结婚。 美国一项调查,已婚白领女性快乐指数从74%下滑至68%;在台湾,也只有40%的受访女性认为结婚比单身快乐,另外高达六成的女性不认为结婚会比单身好。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为什么结婚",有些人的答案是"遇到合适的对象"、"因为彼此相爱,想共组家庭"。但也有人回答"给家人交代"、"给对方交代"、"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年龄老大不小,不能再等了"等等。 两性作家许常德从16年的婚姻深刻体验中得出,"婚姻是很多人扛不起的"。他曾屡次公开批评婚姻制度像"快餐套餐",后人跟着前人依样画葫芦,随着传统价值起舞,"拥有你不必要的东西,只是照本宣科,"许常德在近作《中年男人地下手记》语出惊人。坦承当初也是跟在队里面一路被推挤、不明就里走入婚姻的许常德,赤裸大胆的反婚言论,越发使人对婚姻产生惧怕。 他深入剖析,找一个可靠的对象是许多人走入婚姻的想法,这种"防漏的人生"心态来自于不满足与不安全感,才会想找人依靠。他更毫不掩饰对婚姻的疲惫与感叹,期望时光倒流,或许有天能变身重回"不婚族"。 找到定位,自得其乐 那么,站在墙外的不婚族是否真的比较快乐?答案是:未必。 长期从事社会研究的某教授说,80%的不婚族并不快乐,并未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看待自己的处境,常常在精神上觉得孤立无援。不婚绝不如《欲望城市》中描述的自由浪漫,日子充满变化和惊喜,其实很多人是独自对着电视或墙壁发呆,慨叹单身的世界既孤独又无趣。"必须先认清真相,怀抱过高的期待与幻想,永远都会失望。" 心理专家指出,不婚族最需要的是"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即使不需要依附伴侣关系,也能自得其乐。人生怎样都好,结婚好,单身也好,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真正决定幸福的,不是结婚与不婚,而是一个人内心的自在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