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近年來,技工院校越来越重视发挥文化基础课程的德育教育作用,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强化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衔接。语文学科成为技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的渗透与语文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当前技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分析,从技校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对德育渗透的策略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统一决定了语文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技校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和加强语文的道德教育,探索实施语文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实施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技校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年龄偏小,文化程度不高,心智尚未成熟,判断能力较弱,还未能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长期以来,由于技校重技能、轻文化课,强调专业教育,而忽略文化熏陶的影响,直接导致部分技校生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缺乏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关怀素养。行为不文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急功近利,"工匠精神"缺失,知识面狭窄,语言文字功底差,缺乏较深厚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纯的专业技能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情商、较强的合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的人才,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学好其他学科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以载道,文以传道,道以载人就充分说明作为启蒙教育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是人们认识社会,观照时代、人生、自我的窗口,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学生情感的陶冶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人生底色的集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探寻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流于形式又能循循善诱,知行合一,寓德育于教学中。
  二、现状
  目前技工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课文《项链》时,始终把小说的情节、人物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片面追求掌握课文知识,生硬地输给学生而未能通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命运起伏,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积极意义和启迪价值,探讨什么是生活这一古老又永恒的话题。从而让学生思考和警醒:人要怎么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避开生活的陷阱,当我们被生活的漩涡裹挟着,被无常的命运打击着,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才能真正体现人的尊严?从而达到认识生活,并最终为我所用的目的。不顾学生内心想法的语文的情感教育只会流于形式而未能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学生得不到真正意义的德育渗透,语文的德育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坚韧、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三、方法
  1.通过作者介绍渗透积极的人生观
  当前为了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通过阅读与鉴赏不仅使学生体悟到不同国度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使学生从作者的生平中领悟到他们在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他们对待困难、对待逆境时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例如在讲授课文《国殇》时,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结合屈原的生平,对楚军抵御强秦入侵的残酷激战和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更为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之情。《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他在悲痛欲绝时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地坛。在这里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思考人生,领悟到一个人能够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诠释。通过作者简介,就能非常自然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对作者崇敬之时,也坚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逃避、不气馁、敢于拼搏的精神,对于提高道德品质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有着积极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文学鉴赏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是通过文学鉴赏,在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中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深入领会文本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动真情,树情操,使其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挖掘和运用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思想德育因素,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
  在技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让作品中人物丰厚的、健康的、高尚的形象铭刻在学生心里,还要使学生接受人物崇高思想境界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纪念居里夫人的文章。全文赞颂了居里夫人不仅拥有端庄优雅的形象,更指出她终其一生所体现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风骨。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与表达主题有密切联系的许多充满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进而启迪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如"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分析,启发并引导学生理解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对科学执著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以"美貌与智慧哪个更重要"为话题谈谈个人从中受到的启迪,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以及课外阅读到的居里夫人的故事,以"我看居里夫人"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共享,让大家一起共同受教育。实践证明,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中渗透德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积累和理解格言警句,进行德育渗透
  在技工院校的教材中,选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作品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特色,而且包含了许多经过千百年锤炼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名言名句。这些格言警句,融入了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与智慧,体现了他们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和对世界的根本认知。积累、理解、诵读这些格言警句能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例如讲解屈原《国殇》一文中的"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些千古名句歌颂了将士视死如归的精神,给我们以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净化,使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鞭策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在写作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态度、思想意识、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德育渗透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学习,在准确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在写作中不仅巩固了语文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提升了境界。例如讲授《钱》一文,在让学生了解钱的演变以及钱对于经济活动的各种作用后,要求学生收集10句与金钱相关的名言,并说说其中哪一句最富有哲理,把体会写下来。作文中,学生都能较好地认识到钱与个人的关系,当代社会钱的异化和财富的本质等问题,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进行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做一名讲诚信、不炒作、不欺诈的公民,树立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又如讲授《老字号:北京昔日的名牌》一文,学生在了解老字号,理解行业凝聚的文化内涵,体会"起名容易出名難,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后,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进行写作,由此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总之,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强调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不断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文武.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11(8).
  [2]张巍.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7(15).
  [3]林倩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探索,2010(2).
  [4]刘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网站目录投稿: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