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是一个爱玉、崇玉、尚玉之国,中华玉文化已有至少八千年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几代人的励精图治,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后,和田玉内运道路打通,和田玉源源不断输入内地,充足优质的玉料促使清朝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玉器,促进了玉器工艺的迅速发展。清代玉器集中华几千年玉文化之大成,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黑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清代玉器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考古发掘出土,有关部门调拨、移交和社会征集。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15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的清代和田玉玉器,涉及陈设、器皿、文房用具和佩饰四大类。 一、玉陈设 "乾隆御赏"古玉赑屃(图一) 清乾隆。长7.85、宽4、高5.5厘米。和田白玉,周身有多道桔黄色及赭色的土沁纹。赑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九子之一,又名龙龟,貌似龟但有齿,力大好负重,是祥瑞、长寿、镇宅兴家的象征。 此玉雕龙头龟身,昂首曲颈,呈蹲坐式。龙头扁方,头盖骨隆起呈瘤状,两只龙角向后方钩弯。额头亦隆起,环状龙眼,平视前方,鼻梁下陷,鼻翼微隆,成蒜头状。口扁平,张口露齿,长长的鼻须向后飘拂于耳际。蛇形龙颈,肌肉强壮。龟前肢直立支撑,后肢弯曲于身下。龟壳上刻有一周棱形肋甲,中脊线上刻有一竖排棱形背甲,脚踝处堆满肥厚凸起的褶皱,短小的龟尾,向左弯曲。玉雕下配一刻有佛教八宝吉祥图案的八棱形紫檀木座,基座底部阴刻"乾隆御赏"四字。 这件以瑞兽为题材的圆雕作品,造型匀称和谐,赑屃丰满圆润,敦实健壮,立体感强。这只赑屃昂首曲颈、泰然自若、周身萦绕着祥和气息,肌肉丰满健壮、充满生命活力,沉静优雅中透露出尊贵、威严和力量,似乎是一位和平盛世时期的王者,气质天成。 刘海乘槎玉雕(图二) 长16.2、宽7.9、高10.5厘米,和田青玉质。玉雕中的刘海和金蟾似身处超凡脱俗的仙境,悠然自在。槎的整体造型似是仙人宝座,宝座半包围着仙人和金蟾。人物坐于槎的右侧,背后的槎尾向上高高翘起。刘海神情怡然,慈眉善目,袒胸露腹,髡发、跣足,大耳垂肩,耳戴圆环,左手握桨,右手放于右膝上,长袍宽袖,衣纹线条准确流畅。左侧为一只三足蟾蜍,安静地卧着。槎身纹理似老树干,槎身底部及四周槎舷刻有飞卷的浪花。 此玉雕作品立意新颖,"刘海戏金蟾"寓意财源兴旺,"仙人乘槎"寓意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以"刘海戏金蟾"和"仙人乘槎"两个神话传说各自为题材的各材质艺术品很常见,但把这两个神话融合为一个创作题材的艺术品却不多见,此玉雕有别于传统艺术造型。 碧玉佛像(图三) 高8.5、宽5.5厘米。上为佛像,下为莲花木座。佛像结全跏趺坐,坐于莲花宝座上。玉佛头顶螺髻,颈饰璎珞。面部丰满慈祥,眉目修长,眉间有白毫,双眼微闭,鼻梁挺直,唇部轮廓清楚,双耳垂肩。两肩宽阔圆润,袒胸露乳,束腰,下穿裙衣。双手贯腕钏,右手肘弯曲,右手托钵结禅定印,左手臂自然下垂,左手结触地印。木座以连珠纹束腰,上下分别为喇叭口式仰覆莲瓣,莲座整体造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雕人物山景白玉山(图四) 清代玉山子盛行于乾隆时期,多以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及历史故事为题材,圆雕人物山景,构成远、中、近景的交替变化。玉山子讲究布局、意境、造型以及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雕人物山景白玉山,高14.1、宽8.6、厚6厘米。和田白玉,黄褐色玉皮被俏色巧雕。玉山正面上部山峰高耸,悬崖峭壁上松峰林立,玉山下部水纹波动,中间是一扛戟托钵的出家人,身披袈裟,左手托钵,右手以禅杖肩荷布袋,衣随风起,似水上来风迎面刮过。看此造型,这位出家人应为传说中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五代后梁时期一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布袋和尚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在佛教中,弥勒是现世佛释迦牟尼的继承人,为未来佛。相传,弥勒作为继承人之时,曾化身千万个在世间传法,其中最著名的化身即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有一偈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山子背面上部被雕琢成山体,下部则是挺拔松树。 福寿花纹白玉如意(图五) 如意由古之挠痒工具、前端作手形的爪杖演变而来,后成为祥瑞的象征。"如意",即如人之意,是梵文"阿那律"的意译。清代,因其吉祥寓意,如意用于进贡、赏赐、贺寿、婚配信礼,不仅是宫殿、书房、暖阁中的陈设、赏玩之物,也是喜庆佳节时的祈福用器,更是达官显贵互相赠送的礼品。 福寿花纹白玉如意,通长52、头部宽12、柄宽4厘米。如意头部为如意云头形,其上部为一只蝙蝠,中间为折枝寿桃,下部为鲶鱼;如意柄身上半部分光素无纹,中间金色玉皮俏雕一条鲶鱼,其上下各有一棵灵芝,金鱼口大张,口衔绶带,寓意福寿有余。 灵芝式碧玉如意(图六) 长31厘米。如意以整块碧玉雕琢而成,通体碧绿,灵芝式,如意头浮雕大小三朵灵芝和一只蝙蝠,寓意称心如意或福至心灵。柄身镂雕花朵和枝叶,枝叶顺柄生长,尾部雕有两三朵小灵芝。柄端穿孔,系红色穗。 农田人家三镶白玉如意(图七) 三镶如意是清乾隆年间创造的一种如意形制,此后非常流行,初见于竹木材质,后扩展于竹木之外,所镶嵌之物也不再限于玉饰件。 农田人家三镶白玉如意,长54、首11. 75×11.4、身11.85×7.7、尾7.2×8.4厘米。此件如意以紫檀为柄,首、身、尾三处镶入白玉饰件。如意首白玉雕的是在家的妇人,挑着砍柴往家走的丈夫,骑着牛放牧的孩童,应是一家三口;中间的白玉饰件图案是四周围绕着高大树木和山石,中间两个正在劳作的农夫,两人皆戴草帽,一人手拿锄头,另一人则是四齿耙;尾部的饰件是一位带着斗笠、正在田里使用农具劳作的老农,老农身后隐约露出房子的一角。这是一派悠闲和乐的农家生活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仿古铜器海棠式碧玉花觚(图八) 花觚源自于作为酒器的觚。觚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宋代开始烧制仿青铜觚的瓷质觚,其后流行于元、明、清三代,应用于各种材质,用于插花、陈设和供器之用,所以被称为花觚。 仿古铜器海棠式碧玉花觚,通高19.5、口径8.1×5.7、腹径6.4×5.4、足径5.8×4厘米。上等碧玉,玉质的墨绿色自然呈现着如青铜器锈斑的斑块和色泽。口、足均为外撇的四瓣海棠式,顺着海棠四瓣花形把觚身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四部分花纹相同。花觚横向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中间腹部为凸起灯笼形,饰兽面纹;颈部和足部饰回纹和俯仰的蕉叶纹。 兽耳活环带盖白玉扁壶(图九) 清乾隆。高17.8、宽8厘米。壶扁圆,椭圆盖,细颈,高圈足。盖钮是高浮雕螭龙,颈部左右两侧置对称兽吞式双耳,耳中套圆形活环。壶身正反两面腹部纹饰相同,腹部上方纹饰为草叶纹,下方为莲瓣纹,壶身左右两侧浮雕螭虎。此玉壶不是实用盛酒器皿,而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二、玉器皿 宫廷三节莲蓬白玉盒(图十) 清初。通高11、直径7厘米。玉盒由盖、身、底三部分组成,盖钮是圆形仰覆莲瓣,盖为覆式莲瓣;中间盒身为莲蓬,莲蓬上圆形莲子清晰可见;底为仰式莲瓣,圈足。莲瓣繁茂、莲蓬多子,象征着生命繁衍不息,寓意多子多福。现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白玉莲花式双层盒和清青玉莲瓣式双层奁盒与这件宫廷三节莲蓬白玉盒形制极其相似。这件白玉盒应是宫廷女性收藏小饰品的奁盒,除了实用性外,还兼具陈设观赏性质。 素面白玉碗(图十一) 口径15.1、足径7.7、高7厘米。碗为正圆形,撇口,弧腹,矮圈足。白玉碗通体光素无纹,玉质温润细腻,碗壁薄厚均匀,线条流畅。 三、玉文房用具 福寿三多青玉洗(图十二) 笔洗是洗毛笔的容器,笔洗的口多为敞口或大口,腹或深或浅。 福寿三多青玉洗,长25.9、宽12.9、高4.8厘米。笔洗由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主体为剖开的半个敛口桃子,中间挖空用来盛水洗笔,桃子的一侧为佛手,另一侧为石榴,通过一小块扒掉的石榴皮,里面的石榴子粒粒可见,外饰粗壮的桃枝和桃叶。"福寿三多"典故源自于《庄子》:"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后民间以佛手谐音福,以桃子寓意寿,以石榴寓多子,三者组合称之为"福寿三多"或"华封三祝",寓意多福、多寿、多子。 雕灵芝白玉水丞(图十三) 水丞,又名水盂,是放在书案上的儲水器,体积较小。磨墨时,用小勺从水丞中舀水出来添到砚池中。 雕灵芝白玉水丞,长14.5、宽6.4、高6.5厘米。水丞由一整块和田白玉雕刻而成,底部配有镂雕灵芝紫檀木座。水丞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别致。镂雕的大小灵芝围绕在兰花根茎四周。兰花清秀高雅,灵芝象征祥瑞,芝兰者,花中君子,其品高雅,其味芬芳,其质久而弥坚,人们以芝兰之交来形容高洁的友情。 四、玉佩饰 透雕蝠喜纹白玉如意锁(图十四) 宽6.9、高3.9、厚0.5厘米。玉锁白玉质,中间镂雕"喜"字,其左右两侧和下方被三只蝙蝠半包围,花卉枝蔓勾连其间。如意锁护佑戴锁之人平安如意、喜乐幸福。 蟠螭龙首白玉带钩(图十五) 最早的玉带钩见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从具有束衣功能之实用物逐渐演变为装饰、赏玩之物。清代玉带钩用料考究,雕工精致,造型构图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以龙螭纹组合最为多见,寓意苍龙教子或望子成龙。 蟠螭龙首白玉带钩,长12厘米,带钩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玉料为新疆和田白玉,玉质温润、细腻。钩首的龙头作回首状,龙角后弯,毛发后扬,额部隆起,圆眼珠外凸,张口露齿,正对着钩身上的蟠螭,钩身上的小螭龙作向大龙方向爬行状,整个画面庄重却不失和谐亲呢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