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陷入工作牢笼有必要吗


  工作并非必须,只要你的心能够坦然面对,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你的内心都可以平和面对,经济萧条,行业变迁,和你的工作其实都没有那么大的关联,只要你的心能够坦然面对。
  当工作间开始感觉像是小牢房,情况就不太妙了。不幸的是,低迷的经济给仍然有幸保住饭碗的人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会觉得自己陷入了工作的牢笼。
  数据显示,大众的行为还真像是陷入了牢笼。经济景气时,更多的人主动辞职、而不是被裁员。而在衰退时两者的关系就恰恰相反,表明此时员工不愿意、或者无法主动离职。即使根据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本月发布的数据,当前主动离职的人又超过了被解雇者,两者的差距还是小于经济危机前。
  人们常常因为非常现实的外界原因而屈就于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比如得付账单、还贷款、养家糊口,要得到足够便宜的医疗保险也得有工作。但很多人(也包括记者)的工作技能却只适用于那些变幻莫测的行业。
  马里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管理与组织学教授吉拉德•陈说:"客观地讲,现状并不乐观,我们仍然处在经济危机中。"然而,受困于工作的感觉却不见得符合实情。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时会放大悲观情绪。
  陈教授指出,情势无法掌控时,人们往往就会觉得受困其中。反过来,"那些在各种经济形势下都能自我调适的人就能控制自身的感觉。"
  但某些因素也让我们难以释怀,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工作的奴隶。"通常是在工作中发生的变故,"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尼利(Neely)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比尔•贝克尔说。"换了个很难伺候的老板,分派给你的新任务和你的技能不对路,又或者你觉得与公司文化很不合拍。"这些工作上的变故会带来困难,而员工又觉得自己无法抽身离开。
  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火上添油。贝克尔说:"我们都有自利偏见,在这些情况下自利偏见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他继续解释什么是自利偏见:"万事大吉时,我们会归功于自己,‘有我这么能干的人,当然没问题’。而一旦情况不妙,我们就会认为是公司或者经济大环境的问题。"
  归咎于外界因素其实也有好处:它是一种保护机制。有证据表明,得忧郁症的人缺乏自利偏见,他们觉得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但这种思维的益处也是有限的。把责任从自身转嫁到外界会让人缺乏动力,难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是外部世界的问题,那你就会想,我为什么要改变呢?
  对未知的恐惧是另一种让我们受困的强大心理因素。贝克尔说:"就算不快乐,我们依然还是倾向于保持现状。"
  陈教授指出,现状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人们总是会和过去对比。我们的大脑会画出一条趋势线:如果我们的工作开始很顺利,然后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处理这个信息,认为情况变糟了。我们也倾向于认为,不管情况变糟还是好转,这个趋势总会一直延续下去。
  进入这样一个负面漩涡的员工只会给公司带来危害。
  陈教授说,停下来重新审视局势是脱离苦海的一个办法。和六个月前比,工作也许感觉不妙,但和两年前比呢?
  陈教授认为,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经历和社会的大趋势联系起来,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总统竞选活动中就有这样的实例,奥巴马总统和罗姆尼州长都试图从同样的数据中挖掘出不同的结论,去说服选民我们比四年前过得更好或更差。"公司领导者和政客们一样,都应该把现状和事情原本可能的发展道路相比较。"陈教授说。"要的效果就是,‘也许我们没有达到理想状况,但我们一直在进步。’"
  他进一步指出,苹果公司(Apple)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在股东大会上总是强调公司取得了多大进步。当然,苹果公司已经成功地打造了一系列新产品,一个比一个更新潮,并以此为基础编织了多年的美妙故事。只要他们宣称进步,人们就会信服。
  我们作为员工和消费者就是这种宣传的受众。那也不是吹牛,而是实实在在的说法,陈教授说:"人们想要相信现在比过去好,将来又会比现在好。"
  不过贝克尔认为,我们不能指望工作总是让人欢欣鼓舞。那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想法。"快乐只能在大脑中暂时存在,只是一种情绪,只能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如果人们想要持续的快乐,通常会大失所望,继而导致挫折感,进一步远离快乐的目标。
  我们的大脑真正想要的是满足感,那是一种对稳定而愉悦的状态的持续追求。贝克尔认为,突然爆发的快乐只是向那个目标行进中的一步而已。
  所以,如果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过去,把不良经历放在长远的背景中考虑,给自己的工作感受设定现实的目标,那些牢笼栅栏也许就没那么难以逾越了。如果你还无法解脱,依然觉得受困其中,觉得心情郁闷,你就需要改变现状,开始制定一个跳槽计划。
  贝克尔说:"我猜想,我们其实从来没有自己想象中陷得那么深。"
网站目录投稿:水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