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当前,在山东省上下掀起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高潮时,作为县级人才引进管理的职能部门,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人才建设的重大意义,更应该把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快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才能更好地为山东蓝色经济区荣成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万人,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达到24.5%,其中博士15人,硕士368人,正高级74人,副高级4003人,中级21569人,高级技师、技师1219人,高级工7795人,省首席技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泰山学者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4个,每年引进人才1500名左右。 一、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1.健全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坚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抓人才工作,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市委组织部成立了人才工作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统筹落实全市人才工作;在镇街、两区、市直部门及50家市级重点企业和5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设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员,负责协调解决人才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 2.建立完善人才规划体系。根据上级精神,结合荣成实际,制订出台了《荣成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及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6个专项人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10年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5.强化人才发展的资金保障。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引导用人单位、社会各个层面加大对人才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投入,重点企业均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二、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对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实行凡进必考;在市委党校开设了科级干部、青年干部等主体班次,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等,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次以上。坚持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带着课题到国内外高校院所研修,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家队伍是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始终如一地尊重、关心、支持他们,出台了《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每年开展 "创业功臣"评选活动,创业功臣给予20万至50万元奖励,同时在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确定上给予重点倾斜。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了技能人才发展工程,大力推进"金蓝领"培训和"名师带徒"计划,形成以哈理工荣成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和6家市级"技师工作站"、2家"金蓝领培训基地"为龙头,威海工程技术学院和威海水校两所高级职业学校为两翼,其他职业学校为补充的培训格局。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投入近50万元,在各镇街建设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依托各类种养协会建成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20处,针对3万多农村党员我们启动了党员先锋创业工程,主要采取基金扶助、技术帮扶、信息服务等形式,支持创业。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了由80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常年开展"和谐平安荣成"和"十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连续3年举办了"社区管理人才"培训班。建设阳光救助信息平台,将全市2.6万名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残儿童和优抚对象全部录入信息库,提高救助效率。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1.优化政策环境。环境是资源、是品牌、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多方面的优惠。针对一些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的实际,我们采用了"零门槛"引进,即不受机构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限制,对到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市财政给予10至50万元的安家补助和生活补贴,并统一为家属解决工作;对携带技术、项目、专利等来荣投产或研制开发新产品的,按当年新增税后利润的10%提取,且连提3年,进一步增强了人才的吸引力。 2.创新服务机制。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每名市级领导联系1-2名专家,定期走访慰问,了解高层次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同用人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对高层次人才,定期组织开展休假、考察、体检、培训等活动。统一规划建设优秀人才居住区,已建设"龙江教授村"等人才集中居住地4处,并投资2亿多元完善了配套设施。在人才引进、交流和就业服务上,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政府人才服务公共平台,对引进人才实行"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