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采用面向市场、职场的办学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石。 落地教育 需求导向 "你看人家,到底是总理,即席一番话能一下子把搞职教的三个层次需求说透了。"一职教人士对记者说。他所指的事儿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发生的。会前,李克强总理与代表合影时做即席讲话。职教为什么要搞升级版,李总理大致说了三点:一是讲职教在就业大局中的重要位置,算是最基础的需求;二是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这是讲教书育人的功能需求;三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教办好做强,这是发展路径的问题,属长远需求。应该说,这三个需求层次的判定,不仅道出了职教作为"落地教育"的战略意义,也道出了作为办学主体及职教工作者的实际价值。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职业教育,因为需求,所以存在,这是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办学者以勘测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绝对没错。哪里人力资源配置出了问题,哪里的就业市场就会出问题,就像用工荒与求职难并存现象,一定是市场配置出了岔子。职业院校体系因势崛起,正在这种结构性矛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说职教重要,是因为它在就业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实现了"逆袭"。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 落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依据需求导向的分类教育。东北有一家 "公用事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校一位从教30年的副校长对记者坦言,我们过去曾思量将学校提格升级,并引入了一些大专、本科的课程,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毕业就失业,即使有部分立马就业的毕业生也是学非所用,专业根本不对口。而按常规教学培养的中职生毕业后却一个也不少的各安其所。因此,我们中止了"向上漫游"的念头,回归本来。 道理很简单,做专才能做精,定向才能有为。记者在上海采访期间,了解当地有一所济光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超过99%,专业对口率超过85%。究其背后之因,奥秘就是校企合作、基地实训及"订单式"培养。 他山之石 势之所然 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虽然堪称世界最大,但我国并非是职教强国。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源远流长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晚期。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征和精髓。单纯由学校提供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克服 了这种脱节。他们由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还共同决定就业市场上某种职业的具体技能要求。 为什么"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德国人会告诉你靠的是"学徒定位"。德国制造业中的优秀技师,收入跟科学家持平,争考建筑大师招收的学徒,比上大学还难。该国从小学四年级便开始让孩子接受职业意识。市场风向标告诉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据了解,德国60%的年轻人在"双元制"体系中接受职业培训。这些学员势之必然地成为"德国制造"的专业人才。在这个体系中,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是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二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德国的职业教育基于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学习技能的本领,因此"学会学习"要比学习单一的技巧然后去从事一份特定的、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德国的职高学生将他们80%的时间花在学习综合知识和技能上。德国的职高并未教给学生特定的技巧使其能立刻去做某一份特定工作,而是让他们立体地强悍站起,顺势于未来的按需下单。这难道不是我国职教工作者该深入思量的吗?与德国的职高学生每天只花20%时间学习"专业"的特定知识相比,中国职高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某种特定技能,因此中国职高学生实习时只能反复练习他们学习到的那项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技术人才,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转瞬即逝的当下需求培训技术工人。注重实践技能和学习力的培养,是尤需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工学交替 赛场提质 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人们正在探索的路上。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认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后要在原有政策效果反馈、现有各项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试点和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发挥职业院校作为重要的办学机构的积极性。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对接",无疑是职业院校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导向。办学机构如何让职教"悬浮"的政策落地生根?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更需要各类职校办出自己的"职业"特色。 职业院校姓"职",许多办学机构负责人几乎发出同一声音:发展职教的核心动力,是用市场的力量让学生在市场实现自身价值。学生是职业院校的"产品",他们能否在未来职场"蓝海泛舟",那就看办学者能否"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全国各地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职教赛事,其常常是显示办学者和学习者水平的舞台。彩排在学校,竞技在台上;兴趣为基础,学校做支持。回眸首届全国职校挑战杯,可以看到各校办学质量的不同与高下。小小的一个亚克力塑料盒,简单的几个按键,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玩意却得到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蒋校栋和姚斌的作品"便携式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一举获得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特等奖。在本届大赛中,数百名与蒋校栋相似的高职生带着他们的203件作品亮相决赛,其中102所参赛作品是在机械控制、能源化工、信息技术、服务创意、工业设计、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作品,这个赛事共有20余项作品被当场签约转让给了相关企业。 日前,大多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都走了"工学交替"之路。比如获得本届比赛"最具投资潜力奖"的"钛合金整体叶轮数控加工工艺改进"项目,就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陈正尧和王浩在企业实习中研发的。他们对加工工艺的改进使得加工工时和成本都缩减了一半多。试想,这样的高职人才,职业之路能差吗? 当然,技能大赛的比拼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就像美国职校开展的"进攻队员"教学实验项目,在竞技游戏中让学生产生奇思妙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弱在校企业合作!有的企业与职业学校一起,打着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幌子,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干的非"技术"工作,涉嫌非法廉价出卖学 生劳动力,并牟取暴力。背离《决定》指出的"五对接"就是一种"异化"。工学交替一旦被"异化"、搁浅,政策执行打了折扣,不仅污损了职教的牌子,更伤了学生的未来。 职教品牌 师资为本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进行全国统筹整合,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型,搭建几所类似北大、清华那样的职业名校。由于缺少家喻户晓的职业名校,很多优秀青年彷徨在一摞摞招生传单前,举步难落。不错,现在教育系统正在搭建职教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立交桥,打破以往职校学生向上流动的"天花板"和左右平衡的"隔离墙",但职教的"二流"地位仍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呼唤响当当的职教品牌,以正视听,是业界内外的普遍共识。 职业教育变高端,最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参与。唯有一大批高端人才投入职教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级技术人才。树起响当当的职业教育品牌,不是靠大楼建了几幢,而是靠"双师型"教师站在高地上。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吕杰就属于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她曾是酒钢集团唯一的女焊接高级技师。作为一名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和企业高级技师,吕杰熟练掌握多项相关专业技术,先后考取了各类专业证书。她能够完成气焊(气割)、等离子切割、氩弧焊、自保护焊、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方法的培训,并积极开展实训教学课题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广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带领大家取得多项教学改革成果。她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了"职业引导、行业平台、工学结合、三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课程上打破原有的教学方法,实行大胆的改革,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从课程开始的感性认识训练到提供进行创新性设计条件的系统化的实训平台。她十分重视将教改成果应用推广到教学工作中,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吕杰主要承担焊接专业《焊接生产实习》、《焊工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实验实习的指导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编写工作。近五年来,完成4500课时,参与培养人才3500人次,她还承担了《焊接实训大纲》、《焊接技师精品课》、《焊接技术》等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制作了氩弧焊课件、埋弧焊课件等。她负责焊接检验室的建设,使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并承担了焊接检验、射线探伤检验等试验任务,为焊接技术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她先后主持《双丝埋弧焊在风电行业的推广与应用》、《等离子切割试板定位先进操作法》等科研项目,通过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验收,参与甘肃冶金技师学院技师精品课的开发。她身上的职业精神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学生们。吕杰认为,"双师型"教师整天与学生相处在工学现场,光自己立体站起还不够,优质教育教学质量更多反映在让贴着书本长大的孩子在职场上立体站起。 立体职业人才=知识+技能+职业精神。没有职业精神就没有崇高。不离崇高,是职业教育的高级诉求。职业精神是日高日远、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职业精神是用职业"母语"说话的角色自知。这种"母语"来自职业院校的孕育。现代职教观念越来越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拆开"职业精神"一词,"职业"常常被功利性"打劫",而"精神"是基因里的东西,谁能劫持?面向职场,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性,弥足珍贵;师资为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