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数据有边界吗


  在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放心吧,朋友圈广告推送没用大数据》,我举当聊天时发送关键词会掉落设定的动画时,说到用到了大数据,有读者反馈两个问题。
  1、输入关键词会出现设定的动画,不是大数据,只是开发时设定的功能;
  2、如果这个功能用到了大数据,那对于聊天记录的隐私性,应该比朋友圈的隐私性高,那如何看待微信对用户的聊天内容进行监控这个事情。
  由于当时文章是一时间成形,一次性写完,可能有些地方没有讲清楚,在这里做个补充。
  关于第一个问题
  输入关键词会出现设定的动画,不是大数据,只是开发时设定的功能。其实,作为一个现在还在做移动开发的我,一开始,借助监控关键词,设定掉落动画是之前在开发时已经设置好了。但当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随之出现了"炸鸡啤酒配下雪天"的热潮,瞬时间,炸鸡啤酒和下雪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联系了在一起,而微信聊天的掉落动画,也随之出现了输入"炸鸡啤酒",就有飘落雪花的动画效果,那个时候,微信并没有进行更新,如果你非要说微信早有预见性,那我没话可说,如果不是,那你还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之前设定过的吗?
  关于第二个问题
  由于我之前也曾经开发过聊天APP,我无法知晓微信是如何操作的,但就我之前的做的情况来看,聊天记录是会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但不管是是否保存在数据库中,对聊天记录进行加密,那时肯定的,特别是在传输过程中。如果你说他不安全,那确实不是特别安全,既然用户之间看到的是明文的,因此,即便是加密,也自然有解密。但不管这样,对用户来讲,更关心的是,在得到我的聊天记录后,你做了什么?假如放到网上,随便就可以查看到,用户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但如果说,只是对聊天记录中,今天分析,根据对聊天记录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分析,加之结合当下热点事件,进行类似于掉动画这样友好的交互,相信用户自然是可以接受的。
  回答了两个问题,再结合那篇文章,引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大数据有边界吗?
  在2014年那本《大数据时代》的问世,描绘了一个即将可以替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时代。在文章成功案例和事件的烘托下,大数据成了2014年最火热的互联网关键词之一,大数据也被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所向无敌,毫无弱点的事物,也出现了大数据概念的公司和事件。那大数据真的就如文章和营造的所说的那么厉害吗?
  提到大数据的利用,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案例,那就是,沃尔玛借助大数据,将一本怀孕杂志寄到了一位未婚女孩的家里,而那女孩的父亲非常生气,便起诉沃尔玛诬陷,而最后父亲从女儿那里得到消息,自己确实怀孕了。
  从大数据概念那里解读,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如果说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从女孩和她父亲的角度来看,这样寄送怀孕杂志寄到一个未婚女生手里,不管是开放的国家,还是相对保守的国家,这无疑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寄送杂志的行为,并不会被看成友好的行为。
  通过上述这个被认为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案例,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美好,大数据还是有它的局限的,那就是隐私。
  互联网与传统领域不同的便是,互联网会记录用户的行为,你在网上购物,会留下你的浏览记录、搜索记录、信用卡信息、家庭地址、电话等隐私数据,你借助网络聊天,互联网可以记录你敲下的每一个字符。因此,互联网会拥有你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有了行为数据,经过分析,自然会得到用户较为详细的资料,资料中自然包含隐私数据,这是互联网的特性,也是大数据产生的基础。
  很多电商在首页会有推荐功能,大多是根据用户之前的关键词搜索或者点击浏览记录,进行的同类商品的推荐,在用户心中,是比较喜欢的。但当阿里巴巴入股微博后,在微博页面中,插入类似的广告后,却引起了用户的高度反感,也成了微博活跃用户下降的主因之一。那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关键在于用户的使用环境和需求。
  用户访问电商网站,如果出现同类型对比,对用户来讲,不存在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更多的会看成网站更加智能和人性化,因此,出现类似的广告,在用户看来,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喜欢的。但如果是出现在社交网站的页面中,由于社交网站,特别是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社交网站,具有高度的私人化,因此,用户对隐私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一旦出现用户认为涉及隐私的,用户的反感情绪比较高。由于使用环境和需求的不同,导致用户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了,那既然如此,大数据是互联网下必然产生的结果,有了足够多的数据,用户隐私自然是无法保护的,那该如果做呢?
  正如武器是无罪的,有罪的是使用者。其实大数据是无边界的,但利用大数据必须是有边界的,边界就是基于隐私保护的大数据服务。那该如何做呢?作为最有利于收集数据和用户隐私的电商网站的京东和支付宝,给出答案。
网站目录投稿: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