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北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北流市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模式,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给2013年底开始启动的北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体系、供给体系和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保障不力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拟加快推进北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关键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中央立足于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文件精神[1],全国多个市、县开展创建活动。2013年底,北流市被确定为唯一参加广西玉林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示范县市,开始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开展特色文化创建活动,推进北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进一步增强地方公共文化综合实力和特色岭南文化影响力,对于促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北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以来,按照创建"文化北流"的目标,北流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来谋划和推进。自2009年起,北流市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为民办十件好事之一来强力推进,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年增加本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出,启动了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等文化项目建设,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
  北流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5万人,自2011年起,每年筹资150多万元实施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在数量上、品种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公共文化阵地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25个,初步构建形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新建成和在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共88个,建成行政村级图书馆(室)、农家书屋278个、电子信息馆(室)39个、文化广场25个、农民公园8个、老年活动中心35个,涌现出罗政村、新荣村等一批行政村在文化生态和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的典型示范村。
  2.公共文化产品层出不穷
  多年来,北流市以精品创作为龙头,创作和编导出一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具有鲜明的北流地域特色、富有时代精神和浓郁民族风情的文艺精品。如2006年11月庞春红编导的少儿歌舞《荔园里的小阿丽》参加广西第十四届〝八桂群星奖〞荣获铜奖,2010年11月,由范向健、庞春红、李冬妮创编的體育舞蹈节目《铜鼓节奏》在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活动中荣获节目表演综合类二等奖。由市宣传部牵头、组织举办多次大型文艺晚会:2008年中秋节举办主题为《颂改革·唱家乡·迎中秋》原创歌曲演唱会、《圭江风情·改革潮》"天籁之声"演奏会;2009年"军民同欢笑"八一专场演出;2010年〝和谐文化服务行,青春闪耀军旗下〞八一建军节文艺晚会、"茁壮成长"未成年人专场演出、"魅力根垌"农村专场演出等系列群众性演出活动,年均组织、策划、开展各种大小型文艺演出或文化娱乐活动30场次以上。
  3.群众性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气氛浓厚
  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自筹,积极拓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全市群众性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气氛浓厚。"十一五"以来,全市筹集到企业、社团、群众等各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设备物资一批,群众义务投工20万个工日,建成一批镇、村文化设施。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实施文化单位与镇村文艺队结对帮扶,开展"文化三下乡"、"千团万场"和"名师送教扶贫行动"等城市反哺农村的文化帮扶活动。群众性自办文化蓬勃发展,全市有北流市诗词学会、北流市红豆艺术团、北流市管弦乐团等群众性文化社团一批、文艺团队120多支,业余文艺工作人员5000多人。这些群众性文艺团队在节庆日、农闲和周末,利用广场、院落和路边空地,组织开展戏曲、曲艺、舞蹈、山歌等文艺活动,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吸引更多群众的参与互动。近五年来,全市5支群众性文艺团队获评为"全区农村优秀村屯文艺队",5名农村群文积极分子获得全区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称号,新圩镇梧村荣获"2012年度全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先进单位"。
  二、北流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北流市人口相对较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硬件"支撑力不足,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设备运转需要的电费、宽带上网费和日常维护费等开支很大,部分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只能靠临时申报解决,特别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配备不全,影响了公共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按北流常住人口138万的标准,图书馆需藏书量达55.2万册,减去现馆藏书32.16万册,还要购书23.04万册,购书资金缺口691.2万元(按每册均价30元计),建立网上文化馆,资金缺口约10万元,建立网上博物馆,资金缺口约10万元,增加特色资源库可用数字资源至2TB,资金缺口约50万元。镇、村基层文化设施"建、管、用"状况不理想,部分镇综合文化站存在场所、人员、设备被长期挪用借用的情况,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缺乏专人管理。目前,北流市已建成和落实建设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88个,按达标要求(278×80%=222)尚欠134个,按建造一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均价25万元计,此项资金缺口3350万元。
  2.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质量不高
  目前,北流市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总量不足、品种不够丰富、质量不够高、服务面不够宽,"软件"支撑力不足。北流市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大多以政府为主体进行,供给形式单一,大多采取传统的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服务方式和手段,没有形成市场进入的机制。与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相比,文化部门缺乏组织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完成政府规定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其它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受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不能正常开展"三馆"文艺节目创作、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图书借阅服务等业务活动,甚至出现个别影剧院等文化阵地出租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绝大部分乡镇除重大节庆日和重大政治主题活动日开展一两次文化活动外,基本上没有活动安排。在提供的文化产品中,真正贴近城乡群众生活、符合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的优秀原创群文作品还较少。
  3.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不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宣传、文化、教育、财政、建设、国土等部门,北流市在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针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一个综合协调的工作领导小组,造成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未能形成社會力量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机制。一些政策法规的执行力缺乏监督,如国务院制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市委、市人大等督查部门也很少对文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执行力进行过仔细而认真的督查。此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也进展缓慢,特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还没有走向深入,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文化部门待遇不高,一些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人才离职或转岗,在职的不少临近退休年龄,而新进来的大多为政策安置人员,专业人员很少,存在文化专业人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而且,人才引进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健全,人才进出受到限制,文化人才很难调入。如市文化馆在职工1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1人,具有中级职称(馆员)5人;初级职称(助理馆员)6人,从数量上看称得上人才济济,但从质量上看整体素质不高,真正具有相应水平的不多,更谈不上高素质人才,因此,履职水平和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北流市除了舞蹈人才业务水平比较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外,其他专业人员非常短缺,特别是文学艺术创作人员后继乏人,严重地影响"精品创作,努力打造北流文化品牌"工程的实施。相当部分乡镇文化专干既非文化专业又无文艺特长,艺术门类辅导、文化活动组织都无法胜任,全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三、加快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
  公共财政的有力支撑是保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提升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专项资金投入的比例,促进文化基础设施的普及,提高新建场馆和新增文化硬件设施的补贴标准。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入和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2]。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要将创建国家示范区整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安排,用于编制规划、举办免费开放活动、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创作生产、社会宣传、人员培训、表彰奖励等。通过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同时,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的相关专项资金,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筹集和接受社会各界及个人捐助资金,用于"示范区"创建工作。
  2.加快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实施政府文艺奖和"签约文艺家"制度,积极组织参加玉林市开展的文化名家和玉林文化学科带头人评选培养工作,落实各种激励扶持措施,为市文化单位引进优秀拔尖人才,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用人环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素质。文化部门要每年举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业务培训班,市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在发展壮大各类文化社团和群众文化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学生、退休文化工作者、基层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能人以及其他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人员作为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参与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公共文化单位要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服务活动,选派文化志愿者担任文化辅导员,到镇(街道)、村(社区)辅导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农家书屋和群众文艺队伍开展各类文艺活动。
  3.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
  创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来源渠道,以此不断推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建立注重产出和评估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评价办法,真正满足群众实际的文化需求,提升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解决闲置浪费资源、基础设施使用率低、产品与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等系列问题。出台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事业单位捐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政策性文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推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委托生产或管理、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形式,拓展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除国家明令禁止进入的文化领域,允许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在资质认定、项目审批、投融资、财政税收、规划建设、土地使用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民营文化企业要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化市场,不断提升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4.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
  政府要在统筹规划、政策推动、资金扶持上发挥主导作用[3],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成立北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要建立完善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和全国文化馆、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服务标准,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将具体的标准和考核结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同时,各级财政及相关责任部门要同相关文化部门倾力协作,积极为示范区的建设出谋划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文化馆处.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概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3):32.
  [2]刘洋,唐任伍,随吉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J].中国名城,2014(1):54.
  [3]许垂龙.东莞市打造全国领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J].上海文化,2014(2):98.
网站目录投稿: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