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进校园有效培训是关键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校园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安装数量,要考虑到学生的密度、活动强度以及距离等因素。每所学校至少配置一台。同时,要在明显位置张贴AED位置导向图,强化AED现场管理及宣传工作。
  一项媒体调查显示,84.0%的受访者无法独立完成"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65.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缺少相关课程或主题教育。大学生对AED设备的知晓率偏低。当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伤员时,68.33%的学生选择"拨打120,并在原地等候",只有25.76%的学生能"立即上前查看,并采取急救措施"。相关数据显示,急救知识在中国的普及率不到5%,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近年来,校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以至于部分学校不得不取消长跑等竞赛类体育项目。AED作为"救命神器",能够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使用AED,救活概率为90%。在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背景下,AED进校园显得尤为迫切。
  当然,AED进校园只是第一步,要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强化急救知识普及和操作技能培训,这就要解决谁来培训、怎样培训的问题。
  《通知》提到:安装仪器的同时,要组织一定数量的相关人员进行仪器使用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可依托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时进一步加强仪器使用的培训,确保急救人员科学有效掌握急救技能。落实这一要求,需要相应的刚性制度做支撑,比如,要求红十字会成员医院每年必须有一定的医生进校园指标,等等。
  在培训方面,除了医生现场示范,还要让科技赋能。2018年,全国首个将虚拟现实(VR)技术引入急救技能培训的体验系统在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启用。它将VR技术融合到生命急救体验馆中,通过VR技术建立虚拟场景,使得体验过程智能化、立体化。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设中小学生急救体验馆,以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和效果。
网站目录投稿: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