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大明风华》的时候应该知道了这个土木堡之变还是对于明朝是有非常大非常大影响的,但是在电视剧中这个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是因为明朝劫掠蒙古?这个就显得十分的牵强了,那么这个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大明风华》其实在小说时期,是叫做《大明皇妃》,只是在拍摄时进行了修改、编辑,影视剧是依旧还保留着孙若微孙太后的视角来看待整个大明从朱棣靖难之后到明英宗这个时期。 这段时期的明朝是对外扩张最鼎盛的时期,也是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对抗,从军事进攻转为弹性防御的阶段。 明朝与蒙古之间的政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对待蒙古的政策也并非是以战争为主,还以招抚、羁縻等策略来分化整个北元政权。直至捕鱼儿海之役后,北元政权的黄金家族统治跌落了神坛,蒙古分化成为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虽然此时的蒙元政权已经分化成为诸部,但事实上在蒙古诸部的文字记载中,北元并没有消亡,这也就意味着,蒙古诸部虽然接受了明朝的册封,但依旧保存着独立状态。 1、《蒙古源流》和《黄金史纲》并没有记载过废除"大元"国号一事,也并未记载过在北元灭亡后存在"大元国"一事。 2、《明实录》,1453年布里牙特·额森自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年号"天元";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自称"大元大可汗"; 迄今许多文章延续了明清时期文人思想,指责朱元璋与朱棣穷兵黩武,在明知无法占据草原的前提之下,依旧反复出兵攻击蒙古诸部,使得国家、人民无法得到安稳的发展环境。 这些文章完全忽略了一件事,若是蒙古诸部并没有承认北元灭亡,那么就意味着,北元依旧可以复国;作为昔日的正朔朝廷,那么在法理上依旧可以入主中原,复辟元朝。 另外这些文章也完全忽视掉朱元璋与朱棣为了控制草原所做的努力。朱元璋时期,承认元朝是正朔的同时,不断向北扩张,甚至是在开平(忽必烈早年的基地,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及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应昌、桓州等草原腹地修建卫所,并恢复古元时期的驿站体制,以及朱棣占据东北平原这一草原主要产粮区,并设立奴儿干都司。 1、"留征进马军于上都,或兴和、兴州,相度便益,令都督、都指挥总率屯驻,常往来阅视,其公侯悉遣还京"——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在开平屯田 2、"后军都督府言,开平宜立五屯卫,命先置中屯卫,调官军屯守""置开平左、右、前、后四屯卫指挥使司。初,诏立开平中屯卫,至是,北平都指挥使司奏已立中屯卫于沙峪,今议立左屯卫于七合营,右屯卫于军台,前屯卫于偏岭,后屯卫于石塔"——洪武三十年在草原上设立卫所 3、:"边报虏欲寇边,方春兵民不得耕种,朕所深虑。命尔将兵驻开平,虏至即相机剿除,否则按兵待之,庶边境之人得以尽力屯田。"——明成祖便命郡王朱高煦率兵赴开平。 4、永乐七年(1409年),设奴儿干都司,统辖一百三多个卫所 朱棣之后,明朝真的劫掠蒙古吗? 朱棣之后,草原除了东北区域依旧保留卫所,控制草原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平原)之外,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五年(1430)完成内迁之举。 这主要是因为草原上的卫所,在蒙古诸部的游击战中无法维持,"孤城荒远,薪刍并难,猝遇寇至别无应援,请添拨官军神铳守备。"(时任开平备御都指挥使唐铭的奏折)。 仿佛间放弃了长城之外的防御系统,从此在《明史》等其他明史资料中显示,明朝一直都在被动挨打,被动防御。事实并非如此,明朝中后期确实是依托长城进行防御,但这种防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被动防御体系,而是一种较为弹性的防御体系。 一、烧荒 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为坚壁清野,根据《明会典·兵部五·事例》记载:"岁凡每岁七月,本部请敕各边遣官军往仇敌出没之地三五百里外,乘风放火焚烧野草,以绝戎马,名曰烧荒。事毕,以拨过官军烧过处所造册缴奏。"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种并非是长城守军的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要求的、必须报备的军事行动。于秋天水草丰盛季节,出关烧掉草原三、五百里地。 二、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时期的"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差点就让东北女真灭族,"捣其巢穴,绝其种类"这是朱见深(明宪宗)下的旨意。 犁庭则是形容这次战况的惨烈,就像整个土地被犁过一样彻底。 由于清时期文字狱及焚书毁史的行为,致使现存的明史资料较少(三千多件),特别是明世宗(嘉靖)之前的历任皇帝时期,各种资料较少(这段时期主要是参考清编的《明史》以及残存的《明实录》)。所以我们只能从少量的正史资料中去推测判断,当时的明朝与蒙古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也是现今许多网络小说臆想的方向,即蒙古在劫掠中原时,明朝也在不断出塞,消耗掉蒙古诸部实力。 从仅存的少量资料显示,明宣宗时期,明军极少有出关劫掠的行为,主要还是以"安抚为主",如每年秋冬时期,各边关上报给朝廷"胡虏动静无闻""胡虏皆遣人朝贡"(《明实录》)。 因此《大明风华》中述说国舅张克俭越境劫掠蒙古牧民,应该是一种臆想。明英宗真正出兵巡边的意图是瓦剌已经准备统一蒙古了,当时的鞑靼部太师阿鲁台已经被瓦剌太师也先所杀,且也先扶持了黄金家族血脉的脱脱不花称汗,并且也先派遣的"朝贡使团",人数过两千余(谎称三千),在宣大时与边关官吏出现争执,使团劫掠了边市而去,最终瓦剌也先趁机攻打边境——"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从这里也能看出,当时并没有全部龟缩长城,"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塞外依旧存在着卫所。也正因为塞外的卫所全部沦陷,才致使明英宗发动亲征的原因(也有大太监王振怂恿的关系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