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是一本由[俄] 赫尔岑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18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与随想》精选点评: ●伟大的思想者,光耀后世。伟大的作品,超越时空。 ●七年前,赫尔岑是我俄罗斯文学的引路人。 ●项星耀译的真好 ●太丰富了,直率、有趣,极富洞察力,难于一言而尽。俄国贵族的童年、流放时的外省官僚、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涯、48年欧洲革命洪流、洪流里一个个革命家,意大利的波兰的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个体生命历程式的航拍式写法。上册里写道仆人和主人孩子玩耍,切入主仆制度对人的人性的侵蚀,振聋发聩。中册黑尔韦格介入赫尔岑家庭的来龙去脉,令人气愤。而将个人性归在风潮所系的观念上,想到了红与黑的玛蒂尔达。下册写道罗伯特·欧文,其见识的出群,不为群众所理解。只是举三处令人击节的片段。其实赫尔岑的笔并没有停留太久,一直在朝前,所以一种轻捷有力、蓬勃的朝气。"然而这位冷若冰霜的人身上却存在着一股小小的暖流" ●孩子们讨厌大人的老爷作风,那种高高在上、妄自尊大的态度。 ●很好看的书 ●翻译的太好了 ●反应人性很深刻,很有思想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笔调松弛,鲜活丰沛,是回忆录,是总结。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一):赫尔岑自撰墓志铭 偶然在别处看到的,抄录如下: 自撰墓志铭 他的母亲路易莎·哈格和他的幼子柯里亚乘船遇难死在海里;他的夫人娜塔莉雅患结核症逝世;他十七岁的女儿丽莎自杀死去;他的一对三岁儿女患白喉死亡;他本人只活了五十八岁。但是,苦难并不能把他这个人白白毁掉,他留下了三十卷文集,留下了许多至今还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它们在今天还鼓舞着人们前进。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二):20190811 上册 上册中,作者记载了从自己的出生到他大儿子出生的人生经历——童年的孤独、大学的志向、流放的旁观,爱情的私奔。 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俄式的荒诞社会和沙皇的专制统治下,是什么使作者经历着苦难的同时又能够乐观地面对苦难,虽说性格的塑造和形成是多样化的,但我想这之中最重要的是"想改变"的精神。自出生就目睹着高压所带来的扭曲——社会和人性的扭曲,在书中占用了不少篇幅的是作者所经历的真实事件,可以看出在俄罗斯特有的社会背景下,其真实的荒诞也非一般故事所能及,又由于作者从小受到了十二月党人的影响,故而想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社会,他的这种有温度又刚强的性格也终究得以塑成。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的私奔婚姻,流放丝毫没有阻挠他们之间的感情,往来的信件很可爱,没有计划的私自见面是冲动,而这就是青春。 在大儿子出生的那一段对于宗教和圣母的思考,值得回味。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也许是疫情的原因使我鼓起勇气看了这部砖头书,还是3本。赫尔岑所在的时代是我所不了解的时代,再加之欧洲地理和历史知识的匮乏,书中的出现的很多思想、思潮、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当时文学作品的典故会使这一过程更加吃力,特别是各种主义、流派之间的差别,各种比喻和隐喻,人名也是令人头疼的因素之一。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赫尔岑是私生子,对于原生家庭的反抗,又由于他的叛逆加之青年时代导致他走上革命道路,被两次流放而原因都十分荒谬,但和《死屋》里的大多是相比,他的流放遭遇要好很多,主要是得益于他父亲的声望和财产。流放使赫尔岑接触到了底层人民,私奔使他尝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疾苦,后来的流亡生涯使他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与妻子以及黑尔韦格之间的感情纠葛,可能因为涉及自身所以特别刻骨铭心。赫尔岑得益于遗产的原因不必为生计而奔波,可以专心从事革命和出版事业,而对于其他革命者来说就没那么幸运了,所以也没有必要老是提金钱的坏处,否则总令人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总的来说这部书更注重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对于时代背景和政治局势必须靠读者自行了解,写作功力和表达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四):一个俄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回忆录 这个周末在路上读完了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现在思绪仍还停留在书中情节里。 看完本书,时间段可以分为1848年之前与之后两大部分。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赫尔岑一生追求个人自由,不主张盲目极端的流血革命,他笔下描述的一批早期奉行民主共和主义的革命者个性鲜明,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们。这本书是一部文学性书籍,书里没有大篇学术性论证的文字,没有空洞的社会主义革命口号,它只有对身边人事物的细微叙事以及总结评论,本书写作年限跨越很大,赫尔岑的情绪波动也可以很明显体现出来。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赫尔岑的形象有了具体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他所处那个时代动荡多乱、新旧思想交替;大众个体意识尚未成熟;民主共和派系众多、没有统一思想,但是唯独赫尔岑与少数他的追随者能够清醒认识到流血民主革命的弊端并加以批判,对加里波第、马志尼等人的革命思想提供了系统性的反省。 阅读永远是一种好奇心使然,最初先读《伯林传》,而后接触到《伯林文集》系列,随后熟悉了赫尔岑、巴枯宁、奥加辽夫等俄国思想家,然后把收藏已久的这套《往事与随想》读完,阅读过程是愉悦的,这是一种好奇心不断被满足、求知欲不断在驱动的结果反馈。 《往事与随想》读后感(五):名为《无奈》的人生之书 读完了赫尔岑的大部头《往事与随想》,这本书给了我强烈的穿越时空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的经历描述的充满了画面感,另一方面也是随着我自己人生阅历的增长,看到的越来越多,对作者的许多经历也感同身受了。 其实赫尔岑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很大名气,虽然在当时应该算是个左派风云人物,现在看只能算是欧洲近代革命里的一个参与者。但我看他的故事远比卢梭,托尔斯泰等大牛的自传有感触的多。赫尔岑并不是天才或者英雄,只是一个聪明人,他终身反对沙皇暴政,却又为了个人生存做过许多妥协,他其实已经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做的好得多了,可能也是他所能支持的上限了。 今晚和一位当年共去英国的同学小聚。那些当时在北爱尔兰沙滩上肆意欢笑挥洒青春的小伙伴们,回想起身上似乎还带着那金灿灿的夜晚的余晖。当得知他们大多陷在考研读研的既定轨道里时,我有些失落,我其实也知道,读我们这专业哪有不读研的,哪能不在实验室医院里熬资历,无论是多么的优秀独特,最后不都是医院和社会的螺丝钉。就像在赫尔岑的笔下,每一章都记录了他熟识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人人都在世俗生活里浮沉,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也经历过高光时刻。但不论是赫尔岑自己还是他那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不过是俄皇尼古拉随手赶走的嗡嗡作响的苍蝇罢了。 我不反对这社会和体制,因为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我只是愤懑,可爱的人变得平庸,美好的情感变得枯燥。曾经那个我看了一眼都会心动不已的人儿,我现在甚至都没有了解其近况的勇气。 这是本写着人生的书,"无奈"二字就是书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