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岘平生不喜交际、不爱应酬,所以人至晚年,虽然位至六卿,仍然家境败落、门可罗雀。终其一生,成岘都是澹而无营,泊而无私,阔于事情,不慕外物。但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儒士,有哪一个不希望竭其所能效忠君王、报效朝廷?他一生致力于道学文章,便是最好的辅证。所以在遭受罢官,赋闲在家之时,忧郁、失意在诗文中表露无遗。这与以往的不汲仕宦,不屑得失截然不同,也与以往诗作中的淡然无谓曲风迥异。这一段时间内成岘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多数诗都直抒胸臆,透露出他的壮志难酬意难平。 关键词:成岘;成宗;罢官赋闲;黼黻王道 一、序论 成岘,号虚白堂,是朝鲜前期著名的文人。他饱读诗书、熟知礼乐,深受朝鲜成宗的喜欢。他24岁步入仕途,官至正二品工曹判书。除却一次被罢官以外,仕途坦荡。他一出生就有家族光环加持,所以一切得来的看起来就顺理成章,这也就造成了"天性宽裕。襟度冲虚,与物无竞,不汲汲于仕宦,不屑屑于得失"的性格。再加上,自己本是昌宁望族,所以"平生不喜访权贵"。史官所写的《卒记》里也说他"性虚旷,不修饰,不事产业"。 成宗12年(1481)4月3日,大司谏金碏和执义朴叔达上书成宗,控告承政院包括蔡寿、成岘在内的五名承旨,在安排接待明朝来使郑同时,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迎接都监郎厅。成宗对此的处理只是"承旨等, 令宪府鞫之, 都监郎厅改差。"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司宪府在4月7日上书成宗,认为五位承旨辜负圣恩,在其位不能谋其职,因此应当杖刑一百,罢职充军。但是成宗回应"罪则当允, 天使方来, 国事至多, 非新承旨所能当之。特垂宽恩,释不治罪, 后勿如是。"之后金碏和朴叔达并没有因为成宗的不治罪而放弃,在4月8日、9日接连上书四道控诉,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明使来访就乱了纲纪。成宗并不理会,御书曰: "朝谕予意, 卿等不思耶? 新不如旧, 必然之事。若失支待之礼, 悔不可追。罪之何益? 是以不听卿等之谏, 卿等更思之。" 因此仍然坚持不罢官。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4月9日,蔡寿说因为前任承旨在接待来使时也任用过亲眷,因此就照旧了。成宗以为,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再加上朝堂舆论,因此下令治罪。承旨罢官风波于10日尘埃落定,成岘罢职。 从《成宗实录》所载的这几条来看,成宗在处理郎厅风波这件事上是对成岘五人网开一面的。首先,确实是因为明使来访。这次郑同来朝鲜的使命特殊,根据《宪宗实录》记载,"遣太监郑同金兴往封尹氏为朝鲜国王继妃赐以诰命冠服"。因此此时需要有经验的承旨,如果贸然更换六名中的五名,恐生差池。因此,成宗从一开始就坚持不治罪。第二,是因为和成岘五人的私交甚笃。金安国曾说"时成宗方尚文雅。公昵侍左右。累蒙恩眷。尝上八条封事。上大加称赏。赐宴于内。御书褒之。又命公制宋朝群臣五鬼表。旣进。上叹赏。命贴坐壁。因加褒赐。自是益以爲重。"因此可以说,在成岘被罢官这件事情上,主力罢官的不是成宗,而是这期间一直上书的金碏和朴叔达等人。成宗曾经示意"朝谕予意, 卿等不思耶? 新不如旧, 必然之事。若失支待之礼,悔不可追。罪之何益?是以不听卿等之谏, 卿等更思之"可见,成宗对于这些人的坚持是有怒意的。那么金碏、朴叔达一干人,如何能面对违逆圣意、惹怒成宗的可能,坚持惩罚承政院的五位承旨,使得承政院大换血呢?再加上这些人在五位承旨罢官以后,同时被授予新的官职。从中我们能嗅到阴谋的味道。成岘在罢官期间所写的诗文,也印证了这一点。他的诗文中没有对于成宗的怨恨,反而多的是因为没法继续黼黻王道的凄凉心境以及对于官场黑暗的斥责。成宗13年,他和蔡寿相见时,所做诗歌中《喜遇耆之二首》对此也有所反应,蔡寿和他一起,都因为接待郑同失当被罢官,因此作者才说"同试宦途艰","才高多搆殃,德厚反遭歉。"二人虽然都是才德兼备,但是却遭人迫害,落此下场。蔡寿也提到,前任承旨在迎接来使时,也曾经任用过亲信作郎厅。虽然蔡寿、成岘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但是在已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说明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再加上成宗的免责态度,这件事情本不会以罢官收场。正是金碏、朴叔达一干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书,引起了朝堂动荡,最后才以承政院被迫大清洗收场。综合成宗前后的表现来看,他应当是在无力收拾残局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选择。从3日事发,成宗一直坚持明使来访,事务繁忙,一次撤换五名承旨可能会产生差池。但是在经历了台谏多次上书甚至引起朝野一片哗然之后,成宗终于松口,之前的是借口也好,真实也罢,就变成了"新承旨虽不谙练,若用谬误, 予当罪之。"由此看来成宗对于他们实则是想网开一面的,但是迫于朝局,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也因此在4月10日罢官以后的七个月,也即11月17日还授职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成岘对于成宗,没有被罢官的怨恨,有的只是想继续辅佐的忠心。 二、壮志难酬意难平 4月10日到11月17日,成岘的这一次罢官是他人生的大劫。这一时期的诗歌与以往的不同,在情绪表达上,直抒胸臆而不委婉,无一不体现出诗人被罢官后的低落、无奈和彷徨。这种情愫表达最为直接,也最令人动容。饶是史官和金安国多么评价他的性情淡薄疏阔,他作为正统的儒生,仍是难以接受赋闲在家的窘况。更何况成岘还是一个专心道学、满心抱负难以施展的青年才俊?下面就其中几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睡觉 溽暑薰人醉如酒。半脱絺衫露臂肘。清风一阵来北窓。独抚驿琴写幽趣。 罢琴快倒梨花醪。魂梦飞度金銮高。坐据湖床拥宾从。依然宝绶横朱袍。 忽闻呵喝惊夜眠。宰相珂马归朝天。卷帘推枕望空碧。星河粲烂挿屋椽。 沧浪清浊本自取。往事堕甑何足数。满城群鶏啁哳鸣。慷慨难为祖生舞。 在成岘罢官期间所有的诗作中,这一篇最戳中人心,感情也最为真挚。盛夏的晚上,忽悠一阵清风吹来。诗人独自月下抚琴饮酒,本是十分自在、富有诗情的一幅画面。也可能是酒醉也可能是疲倦,不久就进入了梦想。在梦中,诗人又回到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翰林院。自己还是一如从前,腰佩玉贯子,身着朱色官袍,正当诗人在梦中回忆过往之时,被去上朝的宰相的车马惊醒了。醒来之后的诗人,伤感惆怅,尤其是在四下无人的寂寥夏夜,这些车马声给了诗人内心重重一击,所以就再也无法入眠。只好卷起帘子看这满天繁星。然后自己劝自己,是"清"是"浊"都是自己个人的选择,何必再去纠结过去的事情。就这样安慰着自己天也要快亮了,城里的鸡都叫起来了,可是诗人已经再难象祖逖一样闻鸡起舞了。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哀伤,可是正是通过侧面刻画出入梦——梦中——梦醒这三个方面,读者就能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一波三折,欲抑先扬,先喜后悲的情感波动。梦里自己还能为国效力、一展青云志,梦醒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上朝议事,自己赋闲在家、毫无作为。情感上前后的反差,笔墨不用多,也已淋漓盡致。 这种梦醒时分的失落在《夜起观星》这首诗中也有体现。诗人半夜被钟漏的滴答声吵醒,就再难以入眠。想起自己这四十多年来一直专心于道学词章,本来希望自己能够辅佐君上为国建业,但是现如今,自己这戴罪之身,只能用平生所学来抒怀。就是因为壮志难酬、郁郁寡欢,所以郁结胸中,即便是自己哭诉出来,君主也听不见看不到,自己也只能默默的流泪。比起前文,这首诗更加直接抒发自己不能黼黻王道的哀愁、忧伤,这是自诗人被罢免之后,所有诗句中第一次如此直接了当的表达自己失意潦倒、孤寂悲凉。 夜起观星 啾啾燕雀安栋梁。哕哕鸾凤沉坳隍。平生道学攻文章。不攻黼黻供忧伤。 漏声惊梦起彷徨。秋夜漫漫殊未央。千忧如云塞肺肠。吁呼不闻涕泗滂。 也许是因为晚上,人更容易陷入低落中,所以这两首诗中体现的情绪就格外动人。自古文人的君国意识都是一体的,辅佐君上就是为国尽忠。成岘也是如此,上文也说过,在成岘罢官的这件事上,成宗从心底里应该是想网开一面的,只是迫于朝局压力,不得不下旨罢官。所以成岘对他并没有怨恨,反而因为不能继续辅佐君主而失意怅惘。因此,被罢官后,他还会在寂寥的午夜,梦回金銮,在梦醒时分,泪眼滂沱。 三、平生道学攻黼黻 朝鲜前期的文人学者熟读儒家经典,通过撰写词章进入官场。这些士大夫追求文学的实用性,认为文学是用于政治外交和教化的手段。所以这些人主张道文一致,认为应该把古之圣贤的文章作为正统文学。成岘是这一时期勋旧派的代表人物,从小就专供道学文章,所以也从小就寄希望于通过道学文章辅佐君上,这是他的人生指向,也是他的目标。正如成岘所说"专务笃实,不为虚美之词,可以笙镛世道。"所以他在第一次进入承政院后,意气风发,英姿飒爽,在罢官之后,却因为自己"平生道学攻文章,不攻黼黻供忧伤"而涕泗滂沱。再重新被启用后,因为没有发挥自己的道学专长也曾郁郁寡欢。这些在他的诗文中一一得以体现。 在他第一次进入承政院任职时,也就是成宗11年的4月,他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初到承政院 蓬莱初日照朱衫。就拜彤庭稽首三。却愧文章无李杜。空将礼乐问弘聃。 丁宁天语初传密。郑重君恩荷未堪。上与仙曹随例坐。强台琼枕醉初酣。 此时,他从司谏院大司谏平级调为承政院同副承旨后来又成为负责礼曹的右承旨,虽然是平级调动,但是已经不仅仅是一介言官了。所以欣喜之余,更想着以后可以有所作为了。在此诗中也表现出了,他对王的感激,感谢王对自己的器重,即使自己认为自己没有李杜的才华,但仍能感觉到诗人的意气风发。 在被罢官后的7个月,也即成宗12年的11月17日,成岘还授职碟,再一次进宫面圣。 还授职牒。诣阙谢恩 白鸥波浪趣悠然。尚恋终南住市廛。自分老塡丘壑里。岂期来拜琐围前。 借人纱绢羞承顶。还我貂皮暖被肩。贯玉腰红遵里巷。犹呼昔日右承宣。 对于诗人来说,时隔八个月终于等到了来自朝廷和君王的召唤,这是作者期待已久的。 "贯玉腰红遵里巷",这句能隐隐能感觉出作者的欣喜,自己如若现在佩戴玉贯子,也许还会听到有人喊自己右承旨吧。其实作者是在期待能够早日回归工作岗位,为君效力。从前面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成岘其实志在承政院这样的文职工作的,毕竟他的一生都是在专注道学,为他的理想铺路的。所以在成宗14年2月11日,"成俔通政右承旨",这是他自罢官以后,时隔将近两年,官复原职,重回承政院。此时的他,虽然形骸如梗却也意气风发,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复入银台爲右承旨 久沈涸辙作穷鳞。一屈终成尺蠖伸。更向银台作喉舌。还拖珠履上星辰。 光生里巷亲朋喜。恩洽根荄雨露新。却愧风情日消缩。形骸如梗鬓如银。 诗人自己这一段时间一直是大材小用,未能施展,现如今鲲鹏得志,重回承政院,自然是"一屈终成尺蠖伸",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这样的心情和之前截然不同,仿佛他又回到了几年前的意气焕发、神清气爽。之前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之后的诗文中再未体现过。这样前后情绪的对比,就更能印证他平生道学攻黼黻的壮志,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罢官期间他的壮志难酬意难平所谓何。 四、结论 成岘出身名门,从一出生他的身上就带着家族的光环,仕途坦荡,功名利禄也是唾手可得。所以导致了他疏阔的性情,但是身在名利场,他也并不是"大隐隐于市"的性情。他终其一生,专攻道学,志在黼黻王度,建功立业。好不容易,人至中年才进入承政院,涉及朝中事物。但是,诚不想,大喜大悲,不过一年,就因为朝中争斗,官场黑暗被直接罢官。对于其他人来说罢官贬官都是常有的事,但是对于出身望族肩负父兄希望的成岘来说是他难以接受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他惆怅、彷徨、悲从中来。在罢官事件中,首先成宗是有意网开一面的,只是时局如此不得不下令罢官,再加上素日里,成宗对他恩宠有加,所以成岘对他没有怨恨,有的还是不能辅佐的遗憾。所以他数次午夜梦回仍会回想以往的的盛宠,实为情为君所系、事为君所谋。罢官后的诗歌,不仅主题特别而且感情细腻,值得我们注意。通过这种心境下成岘感情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他的了解更为全面,也看到一个同《卒记》《行状》描述中不一样的成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