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教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 3月17日中国教育报) 学校撤并之后,要求"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很有必要。其实,关于闲置校舍的处置问题,国办发【2012】48号文件早已提出,要依法规范原有校园校舍再利用工作,优先保障当地教育事业需要。 可现在很多闲置校舍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我身边就有一些"空壳学校"。 如果校舍产权归学校,学生全部撤走后,中心小学就做变卖处置,资金补充中心小学教育经费。如果产权归当地村委会,则将校舍移交给村里。如果校舍产权不明确,资产归属不清,不能及时有效处置,便无人看管,年久失修,甚至成为危房。 学校里撤走部分年级后闲置的教室,有的一直就那么空着,有的当了仓库,塞满一些废旧的桌、凳、柴、煤等杂乱的东西,有的成了村委会的办公室。由于学生少,活动地方小,操场相对就大了,因而每到夏天,学生长期踩不到的地方便杂草丛生。看到这样的校点,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悲凉之感。 闲置的教室不能让它闲着,完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打造成一个个专用活动室。学生多的时候,学校管理者总是感叹没有专用教室;学生少了,教室空了出来,却不知道利用这些教室。也许有的领导认为,那么点儿学生,设专用教室有什么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只要校点撤不了,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应当把它办好,该有的教室和设备一定要有。 即便学生全部撤走,学校也不能轻易把校舍拱手相让,转作他用,要着眼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首先考虑将其作为学校设施使用。 去年中国教育报曾以"‘空壳完小’变形记"为题报道重庆武隆县鸭山镇中心校的做法,很值得各地借鉴。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鸭山镇中心校所属的鸭江镇双河园小学产生了"空心化"现象,村小里有10多间教室,却只有两个教学班,十七八名学生,出现了校舍闲置问题。为了让浪费的校舍运转起来,成为学生接受体验教育的场所,经过筹划、建设、规范,一个能容纳200余名学生的实践基地在双河园小学原址建成,几近废弃的村小得到了有效利用,孩子们开展体验教育也有了好去处。校园内生活园、花卉园、种植园、创新园、团队园依次紧邻,感悟提升室、益智游戏室、快乐厨艺室、科技探究室、劳技创新室……活动功能室间间相连。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活动对象,从当初主要是鸭江镇中心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到现在已经延伸到了相邻的平桥镇、庙垭乡等乡镇中小学生。基地的运行经费由乡村少年宫专项经费和学生公用经费做保障,师资方面根据特长以自有教师为主体,适当聘请校外辅导员,安全方面则是与公交公司签订接送协议,教师负责活动安全管理。 重庆市武隆县鸭江镇中心校教育头脑丰富,具有战略眼光,不让"肥水流进外人田","化腐朽为神奇",将闲置校舍建成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相当值得称道的! 教育部门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随随便便处置闲置校舍,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育人理念,发掘它的教育价值。学生虽然不能在这里上文化课,但可以让这里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校舍继续保持鲜活和生机,依然是乡村的独特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