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传承企业文化误区解读企业文化怕什么


  一个企业之所以被市场认识,关键是它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企业形象。从企业文化操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企业的CI。CI共分三个层面,即: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如果说视觉识别是外在的表,那么理念识别则是内在的质。一个文质兼备的人,他的言行肯定是彬彬有礼的。比视觉更重要的是什么?对于企业识别,人们最熟悉的就是视觉识别。但对企业来讲,其实纯粹的视觉识别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视觉识别只有与行为识别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和内涵。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与众不同的、良好的行为识别才能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人们看到企业的标识时就会联想到企业与众不同的行为与体验。所以,重要的不是企业设计制作了什么图文视觉的标识,也不在于企业赋予了它什么含义,关键是企业做了什么,包括企业每一名员工的行为。这个行为识别包含企业每位员工个体的语言、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言行。企业成员做了好的事情,自然会给企业的视觉识别增添积极的附加值,反之,则增添负面的附加值。企业及其成员的日常言行构成了这个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而这些行为识别的具体内容将附加在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之中,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展示给人们。视觉识别的存在和运动则传递着企业的行为识别。如人们通过乘坐某航空公司的飞机,会感受到机组人员的服务质量、机内环境状况等,这些感受一旦形成之后,不论在哪里,如果他看到或听到某某航空公司的名字、看到航空公司特定的图文标识等,就会立即感受航空公司的班机与服务。所以,企业标识的寓意不是公司阐释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是企业行为识别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如何让理念落地生根?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给人与众不同的行为识别,企业的成员能有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关键是企业有与众不同的企业理念。
  齐渊博观点:近期,全国为海尔服务的策划、咨询公司在北京召开了战略会议,就是针对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是否可以延续使用。虽然海尔的企业文化已经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同,但是惯以"永远"的企业文化还是有缺失的,其中以调侃为目的的"永远有多远"也切中了海尔的软肋。且不说"真诚到永远"是否立即成为历史,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要真实、要承诺得当、要负担的起,否则就是虚假。类似的红高粱案例,要"挑战麦当劳",虽然站在企业公关的角度可以商榷,但是过于浮夸的企业文化毕竟会影响企业的作风,成为企业失败的伏笔。误区三:不伦不类——傻。企业文化要有感染力,要可信,要体现一定的企业水准,绝对不能把企业文化做成四不象,或者影响了企业的外在形象。但是国内的企业就是有不伦不类的企业文化——"迅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新形式下企业集团"、"象大海学习澎湃"、"革命精神争上游"……这些企业文化一则高度不够,二则落后于时代,类似在今天还在高喊"实行三包代办托运"一样可笑,还有就是生硬,和现代化市场部和谐,可见企业的思想也肯定落后于市场。齐渊博观点:企业文化一定要精练、有力度,这个力度切合于时代,而且一定要生动,有文化气息。笔者一直喜欢爱立信的"以爱立信",它既包含了企业品牌,又传达了一种"爱信"的态度,这样的企业文化很容易打动人心,使得企业品牌文化成为很多人的热爱。那随着中国市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企业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一定要可以信任。这个可以信任是基于社会现实和大众观点,是一种高度,可以信任的企业文化将很快超越虚无和抽象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标准。企业文化一定要有"卖点"。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文化不行,没有文化就没有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尤其是入世之后,国际上无论是民族、国家、地区还是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这就是1998年我提出办中国企业文化论坛的原因。"在这些因素的积极推动下,6月,"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在广州正式举办。企业代表空前踊跃参与论坛各项讨论,掀起了一股关注企业文化的热潮:科龙集团、联想集团、将军集团、广钢集团、韶钢集团、TCL集团,何济公、九江化工、广东移动、广东邮政、广发证券、广州远洋、珠海格力……一串串明星企业纷纷到会参加活动。论坛举办过程中,企业家们普遍反映:企业文化的作用说起来很重要,但在实际管理中并不好操作——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系统进行总结和推广,是否就算对它的重视?可这样一来就常常变成了企业书报刊的编辑部,或者企业的文娱生活部。为什么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会走样?还有,跨国经营的企业如何克服文化障碍?他们希望能增加与世界性的跨国公司进行交流,看看他们是怎样锻造企业文化,又是怎样在经营中创新、推行和改革企业文化的。把企业文化论坛办成长期的国际性活动,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李铁映同志首先提议,应该把范围扩大到全球的企业和专家学者中去:"让企业家利用论坛讲讲自己企业的文化、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仅要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也要邀请失败的企业家,让有过失败的、破产的、起死回生经历的企业家来演讲,会使论坛和演讲更有说服力。邀请国外优秀的企业和国内优秀的外资企业,请他们的企业家和专家来演讲,谈企业文化的本土化问题,或谈他们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也要请开拓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家和专家讲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研究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去、走向世界的问题。
  接手工作的新人,几乎要从头做起,这样便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并付出大量不必要的管理成本。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先生常提到:"人离开,把经验留下"的理念,因此,蒙牛也有了今天火箭般的发展速度,除了牛总管理有方,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外,重视技能与经验的传承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蒙牛把这种经验的传承由制度性转到了文化上,使其深入人心,也为组织带来巨大的收益。家族式企业发展速度快的原因除了团结、向心力强外,也与经验与技能易于传承有关,所以这样的企业发展都很快。没有传承的企业就像一个徘徊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一样——或时进时退,或步履蹒跚。如何把家族式企业中那种良性的传帮带模式引入我们一般性企业当中呢?笔者有如下建议:1、关键岗位建立工作日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的工作,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扫地,都有其经验与技巧,对于一些高技能、繁琐复杂的工作更是如此。能够不必去一一适应与探索一项工作,效率必然可以大大提升,对于一些具有失败风险的工作来说,前人走过的足迹对其工作具有莫大的助益。如果以工作笔记或电子文档的形式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不仅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对下一位接手工作的人员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企业积累的一笔财富。但这种方式切不可留于形式,应首先以制度约束为起点,而后要有监督,有使用,有管理,否则,写出的工作日志即使如山一般多,却堆在档案室里成为蜘蛛安家的乐园,也毫无意义。
  关键词:传承企业文化误区,解读企业文化怕什么?
网站目录投稿: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