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庭理财的六个坑


  财商,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继智商、情商之后,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在开始理财之前先得有正确的理财观念,有些错误的理财观你也许从别人口中听到过,甚至自己就相信过。下面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投资理财过程中的观念误区。
  误区一:有钱才理财,没钱理什么
  很多人认为,理财是有钱人才需要考虑的事儿,普通工薪阶层维持收支平衡就够了,能够小有结余更好。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理财观念。
  正解:
  实际上,积蓄越少,越需要理财!如果能够从花钱大手大脚、入不敷出,转为节制消费、量入为出,就是开始理财的第一步。
  按照4321法则严格规划支出,合理管理现金流,尽量多储蓄、多积累资本。如果家庭积蓄达到一定额度就可以考虑配置理财产品,来获得更大收益。所以,省钱、节制也是一种理财。
  误区二:会花钱的人会赚钱
  这种观念一定听到过,甚至自己就这么认为过。其实这种想法不过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消费欲,而进行的心理安慰。
  会花钱的结果往往变成乱花钱,过度消费买了一大堆自己并不那么需要的东西,而钱也没省下来…
  正解:
  事实上,当你有了更多的资金积累,理财门路自然会随之增加。三五千块的积蓄做理财也许收益乏善可陈,但积累到一两万可以慢慢有些选择,再然后五万起的银行理财大门开始向你敞开,到了三五十万,就会有更高收益的理财方式出现在你面前。
  所以说到底,想要理财渠道更广,还是少不了日复一日的本金积累与平时的节省,而不是所谓的"会花钱"。
  误区三:有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有很多朋友在咨询投资建议时会问,这个产品有风险吗?有没有收益高但风险低的理财产品?
  正解:
  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向来与收益成正比,高收益一定意味着高风险。
  如果有人宣称,某款理财产品是"零风险"的,那一定是为了吸引投资者眼球以达到快速吸金的手段,是陷阱必须要警惕。
  盲目追求高收益,最后很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投资理财产品之前要优先考察运营团队是否专业,投资标的是否真实可靠,以及服务水平是否优质,对风险进行全方位评估后再做出理性判断。
  误区四:保险都是骗人的
  在中国有些人谈保险色变,排斥保险,甚至认为保险就是骗人的。
  正解:
  保险本身不会骗人,很多人觉得"保险骗人"是因为:在中国,保险人员多数避重就轻,过多强调保险的理财属性,少谈甚至不谈保险的基础属性——保障。
  事实上,外国人的保险意识就比国内高出很多,在美国,人均保单多于3张,家庭保单至少在1张以上,保险通过赔偿被保人的经济损失,帮助个人减少经济危害,保证其在受到损害后能转移风险。
  小到出门时的旅行意外险,大至重大疾病险,都是要配置的。这样才能在意外发生时,为个人和家庭财产栓上一道安全锁。
  误区五:不负债、不贷款才是最好的
  几千年来,国人早已习惯无债一身轻。如果听说谁家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会潜意识认为这户人家已经临近破产边缘。这种观念是有偏差的。
  正解: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很有可能的发生的情况是,越有钱的人负债越高,因为负债意味着可控制和调动的金融资源增加,也就可以去做更多的投资,产生规模更庞大的收益。
  当然这里的负债并不是指随意负债,与上文提到的大手大脚花钱不同,而是指合理地运用负债发挥它的杠杆效应。
  债务也分好坏,只有那些在可控范围内的、可以创造价值的负债才是好的负债。
  误区六:年纪轻轻不用理财
  "年轻人最要紧的是认真读书,考上好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这是很多家长甚至年轻人自己的心理写照——学业和事业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往往停留在吃饱穿暖,钱的事情少操心,也导致了很多年轻人的理财意识淡薄。
  正解:
  国外的父母非常重视财商教育,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我们所熟知的巴菲特等国外投资大佬都是早早开始接触和管理金钱。
  越早开始理财只会让今后的生活越轻松。比如购房、子女教育、养老等一系列大额刚性支出,若临到要支出时才去准备资金,就会因仓促造成理财目标无法实现。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理财产品已十分丰富,在投资起点上做了细分,针对了不同资产状况的人群。不同年龄阶段的投资者都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理财。
网站目录投稿:凌凡